一、厦门一个美丽的传说

岛名由来-宋朝以前,鼓浪屿名“圆沙洲”或“圆洲仔”。当时,这个岩石遍布、水草丰茂的小岛,渺无人烟,只有白鹭海鸥栖息。宋末元初,渐有嵩屿的渔民出海捕鱼来到这个小岛的西南隅沙坡登陆躲避风浪;之后,才有李氏家族上岛开发。海滩上有一块高过人头、中有洞穴的礁石,风浪冲击时发出“隆隆”“冬冬”的声响,酷似鼓声,那巨大的礁石被称作“鼓浪石”,岛也因此得名“鼓浪屿”。至于正式命名,则在明朝。明朝万历初年,漳泉名人丁一中在日光岩上所题石刻“鼓浪洞天”,就是由此来的。

国姓兵-郑成功被尊为“国姓爷”,他的士兵即是“国姓兵”了。奇妙的是明末清初,闽台两地有一种海贝也称作“国姓兵”。传说是这样的:郑成功在鼓浪屿操练水师,看到士兵们辛勤劳累,十分心疼,便到滩察看除了渔民养鸭以外,还有没有人能吃的海贝。国姓爷发现一种贝壳美、贝肉鲜,人可食用,而且产量比还多的海贝,便让士兵们以此佐餐。这种海贝,味道好,营养丰富,士兵们吃了,个个身强体壮,打仗时能以一当十,勇猛无比。于是,人们把这种海贝称为“国姓兵”。说来奇怪,郑成功挥师离开鼓浪屿到台湾之后,湾的这种海贝便随之绝迹,并同时在台湾的海滩上出现了。这个传说反映了鼓浪屿人民对郑成功及其仁义之师的怀念,这种情感化作民谣,传唱了三百多年:“小海贝,真灵光,明大义,助郑王,养士兵,身体壮。国姓兵,真灵光,随郑王,征台湾,立大功,美名扬。”

明月传说hd?厦门一个美丽的传说

厦鼓轮渡史话-厦门、鼓浪屿之间的鹭江,相距不满千米。历史上,这里水上往来仅靠双浆、单橹、风帆等木船。1937年6月9日,厦鼓客运轮渡码头破土动工。厦门一侧的码头设在中山路口的鹭江岸边,鼓浪屿一侧的码头设在曾是英美侵略者贩运华工的所谓“猪仔码头”旧址;同年10月16日完工,11月1日开始营运,只是那小汽轮向集美租来的。半年后,厦门沦陷,日本侵略者先后置有“厦安”、“厦和”、“厦亨”等四艘汽轮,除零售船票外,还售有长期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仍使用原来的汽轮,因年久失修,经常发生故障。当时某报曾以《坐便宜船》的文章对此作了绝妙的讽刺:“天下最便宜者,莫若坐厦鼓轮渡,票资只三百(按:贬值的国民党法币),有时由鼓到厦,或由厦到鼓,须驶两点余钟,方能到达。以三百元而坐两点余钟之船,岂不便宜。”如今,往来鼓厦的汽船美观、舒适、安全,顷刻可达。此外还设有环鼓豪华旅游船,不但使你能环绕鼓浪屿的秀美,更能让你感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迈。

金台水-传说宰相陆秀夫、大将张世杰保着南宋末代皇帝赵罡逃出临安(今杭州),辗转来到九龙江与鼓浪屿之间,遇到九龙江的九条龙翻波作浪,御舟被掀得上下起落颠簸,眼看就要葬身鱼腹了,赵罡急中猛记起“黄金镇邪”的说法,便解下镶有黄金的腰带投入海中,瞬时果然浪平波静。鼓浪屿对面小岛上的百姓为小皇帝庆幸,高呼万岁。从此小岛就叫“嵩屿”,鼓浪屿与九龙江之间这带水域,就叫“金带水”。自然,在夕阳之下,人们伫立鼓浪屿笔架山的观采石上之所以能看到九龙江咸水、淡水交汇的地方,波光闪闪,显现一条长长的金黄色水纹,恍惚如金带,完全是光照所致。不过,风景区总是附有许多传说的。到郑成功从鼓浪屿出发,经金门光复台湾的时候,人们又把这条通往金门、台湾的水域谐音为“金台水”。至今还常听到一支传唱三百多年的歌谣:“望穿金带水,不得见台湾,荷兰洋鬼子,霸占阿里山。国姓爷,不怕难,出兵过海出台湾,赶走洋鬼子,还我好河山。金带水啊通金台,金台水啊流潺潺。”这首歌谣表达了鼓浪屿、金门、台湾人民之间深厚的骨肉情谊。

仙脚桶-八卦亭附近一个桌面大的石窟,便是“仙脚桶”。传说鼓浪屿还是一个荒岛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神仙飘洋过海来到这里,想在这个秀丽的小岛上歇息一下,喝口水。当时的鼓浪屿,一点淡水也没有。神仙就作法跺脚,岩石遂即成窟,窟里于是有水,这便是“仙脚桶”的来历。

剑泉-台湾淡水八景之一的《剑潭》,据说因郑成功杀敌后在此洗剑而得名。台中银锭山麓的《剑井》,相传亦因郑成功驻兵在此以剑掘地得泉而得名。鼓浪屿也有一口与剑有关的井,名曰《剑泉》仍因郑成功以剑划地,部署挖掘成井而得。《剑潭》、《剑井》与《剑泉》虽然各自一方,但在诗人林氅云的笔下,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他抒发爱国情怀的依凭。林氅云,祖籍福建省安溪,早年随父迁居台湾淡水,经常游览《剑潭》,也曾到过台中参观《剑井》。他深为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国土、建设宝岛的壮举所感动。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略者霸占后,他痛失第二故乡,不愿当顺民,和世居台湾淡水的林叔臧,一同回到鼓浪屿定居。林氅云在《郑延平王井》中写道:海枯石烂看东溟,几度沧桑眼底经;唯有山泉依旧好,明月留形照丹青。由此可见怀念台湾,追思剑潭、剑井及爱恋剑泉的心情是何其浓烈。

神龙之说-日光岩状如龙头,早先称为龙头山。传说鼓浪屿的这条《龙》与厦门虎头山那只《虎》隔海扼守厦门海防大门,有如厦鼓卫士。传说中的这条神龙不但有龙头,而且龙尾、龙喉、龙涎,均在岛上,又都有一番景致。龙尾即旗尾山,这山原先叫龙尾山。郑成功把龙头山作为水操台,在龙尾山插尾旗为标志,于是改叫旗尾山。龙喉即旭日亭侧的一个洞穴。这洞穴传说与海口相通,原是海盗出没的处所。郑成功来后。为民除害,堵塞洞穴通海口处,只留下洞口一段,作为收藏兵器的暗库,同时在洞外以石建筑寨门,用作镇守。龙涎就是延平公园里那口国姓井。这井水不仅是岛上最甘甜的井水,而且任凭大旱也从不干涸,还带有色彩,晨、午、昏三时不同,一天三变其色。

明月传说hd?厦门一个美丽的传说

千手观音的传说-在厦门民间和闽南一带,人们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定为“菩萨纪念日”。每逢这三个月的十七至十九日,寺庙中的“千手观音”菩萨香火最旺。在寺庙中,千手观音尊像一般正襟危坐,也有的亭亭玉立,中间双臂拱合,身体两侧又生出许多兰指玉臂,姿态各异。说起千手观音由来,众说纷纭,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千手观音菩萨原名妙善,是古代一位庄王的三公主。她秀外慧中,心地善良。一日,庄王忽患重病,奄奄一息。家中来了一位和尚,察看庄王的病情,向其三个女儿说明,欲医其病,需用一双人眼和一双人手作药引。妙善的两个姐姐都不愿意失去眼睛和双手,而孝顺的妙善却为父亲献出双手和双眼。她的高尚品行感动了上苍,如来佛祖便渡她修行得道,使她眼睛失而复明,且能眼观八方;并长出千只手臂。从此她慧眼观八方,见谁有难,便伸出一只手拉一把。据说农历二月十九是千手观音的“诞辰日”,六月十九是其“得道日”,九月十九是其“涅日”。这三个日子里,厦门很多人总要起个大早,进寺祭拜她。有关千手观音由来,只是民间流传的美妙故事,没有什么历史根据,但它颇能反映出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

二、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每当此时,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其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有人则认为,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南宋时,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三、关于惠州西湖的传说

1、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头裹蓝巾、怀揣青铜宝镜的仙女下凡来到人间,她从东江上游沿江漂流而下,到惠州时,被眼前秀丽的风光所吸引,于是住了下来,与当地人民一起耕作,使惠州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

此事惊动了仙界,由于海龙王的妄奏,玉皇大帝便派了天兵天将把仙女抓回天庭。仙女依依不舍离开惠州。

途中,她为使惠州农耕有水,且留美景于人间,便把自己心爱的青铜宝镜投于东江之畔。宝镜碎成五块,变成了五个湖。而其乘骑的那只仙鹤则化成西湖之滨的“飞鹅岭”,形成西湖今天这湖山相映的人间美景。

2、离惠州西湖平湖门不远,走过一条铺满碎石的小桥,穿过一道圆形拱门,便来到红棉水榭。如今,红棉水榭已无亭台楼阁,但数株红棉树依然挺立。

每当日暖春明,红棉树万花竞开,如晴空火盖;风吹花落,争染绿波,如流红逐水,实为惠州西湖别开一景,遂有“红棉春醉”之说。前人赞颂:“云水空蒙草树妍,湖山幽赏晚晴天。绕亭花放红于火,万绿丛中看木棉。”

棉水榭所在位置便是平湖上的红棉岛。北宋年间,惠州太守陈偁在这个圆形的小岛上建起了一座亭子,名曰“湖光亭”,因形状似船又称“船亭”。清光绪年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与惠州知府张联桂联合在这座圆形的小岛上建起了新亭,名曰“水榭”。

据张友仁编撰的《惠州西湖志》记载:明清时红棉水榭有两株高大的木棉树,苍古奇丽,每逢盛夏,红棉“万花怒放,红艳逼空”,蔚为壮观。

古来文人雅士游惠州西湖,都会从明月湾划船到此坐亭中赏月,留下“数株霜树缀木棉,水榭装成似画船。豪饮将军宴清客,此间风月不论钱”的品评。

扩展资料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之美誉,并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代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古迹和革命胜迹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期是荒野之地,东晋在湖边建有龙兴寺,唐朝改名为开元寺,唐中宗年间,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则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

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