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是否曾想过深入了解泉州通和泉州市民生活APP的内涵?在本文中,我将为你详细解析这两个话题,希望能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思考。

泉州公交卡怎么办理

没什么要求的,不是本地人也可以办理,带着身份证、两张一寸照片和钱去就可以了,

泉州通(泉州市民生活APP)

要办理学生卡自然要带学生证证明身份

还有办理敬老卡等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病保卡要有相关证明什么的,这些可以具体在办卡地点咨询

普通月票卡:充值100元可不计次数乘坐市区线路,乘坐非市区线路按普通卡收费。

学生月票卡:充值75元可不计次数乘坐市区线路,乘坐非市区线路按学生卡收费。

敬老卡:享受5折优惠。(不是很确定,大概是这样的)

泉州通(泉州市民生活APP)

普通卡:普通卡享受9折优惠。

学生可跟学校的教务处联系,准备好个人的照片、学生证和身份证(或户口本);

老年人可统一将照片、福建省老年人优待证、身份证等交至老龄办,公交公司将前往办理。

下面这20个地方可办公交IC,

我一般充值什么的都去公交大厦(冠亚城市花园)那里,很方便

交通运输集团的6个窗口如下:

泉州公交大厦一楼月票窗口(丰泽街,电话:28278798)

东湖公园东大门月票窗口(田安北路东湖公园大门南侧)

文化宫月票窗口(泉州市文化宫总工会培训中心后楼二楼)

泉州汽车站月票窗口(泉秀街城雕东南侧)

泉州客运中心站月票窗口(泉秀街与坪山路交叉口西北侧)

泉州二公交公司月票窗口(旧车站内)

泉州交通运输集团服务(投诉)热线为:968856。

泉州银行的14个窗口如下:

营业部(丰泽区云鹿路3号,电话:22576029)

刺桐支行(丰泽区泉秀街恒祥大厦一层,电话:22572605)

成洲支行(宝洲街明洲大厦一层,电话:22583976)

海信支行(温陵路华信大厦,电话:22983291)

泉秀支行(泉秀街五矿大厦西侧一、二层,电话:22591331)

丰泽支行(湖心街西段鲤中大厦,电话:22161850)

开元支行(鲤城区东街48号,电话:22272431)

鲤城支行(义全西街332号,电话:22395198)

江南支行(泉州市展览城飒街江南宾馆1~3号店,电话:22460837)

新门支行(新门街223号,电话:22389006)

百源支行(九一街百源大厦一层,电话:22986615)

田安支行(田安路老年干部活动中心一层4、5号,电话:22597176)

津淮支行(津淮街东段科委大楼一层,电话:22556832)

圣湖支行(丰泽街丰泽豪园12~14号,电话:22151763)。

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晋江上"一桥"到"多桥"跨江飞虹见证城市发展

“闽中桥梁甲天下。”自唐宋以来,泉州一带兴建了大小桥梁数以百计,既有蔡襄打造的“天下第一桥”——洛阳桥,也有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一座座桥梁的诞生、繁荣,见证着泉州从荒蛮到繁华,从万商云集、千帆竞发的古港到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在泉州母亲河晋江上,陆续架起了好几座桥,一座比一座长,一座比座美,设计车速越来越快,通车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桥的建设,饱含着泉州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元素,见证了泉州城市的壮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新桥横跨晋江两岸。

泉州大桥

市区第一座现代大桥

对于泉州城来说,泉州大桥是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桥。

在市公路局编纂的《泉州桥梁文化》一书中,时为香港大公报记者的黄必贤提供了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通车典礼彩色照片。照片中,庆典仪式盛大无比,参与的人们不计其数,靠近大桥西侧(今市区一侧)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这张照片的时间定格在1984年9月30日——泉州大桥建成通车之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泉州大桥建设者之一的杨建国工程师依旧心潮澎湃。1980年11月28日,泉州大桥在顺济桥下游400多米处破土动工。而此前,大桥选址前后变更了三次。新华路南端浦口和第六码头都曾经是大桥选址的考虑对象,但由于造价等原因,最终才确定现在的地址。

“大桥的建设充满艰辛,但许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了下来。”许多参与者对当年的建设情形仍记忆犹新。由于建筑设施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当时运载水泥全靠人力板车,铺水泥也是靠人力一点一点慢慢抹平。一天下来,施工人员个个灰头土脸,“加班加点是常事,根本没有夜晚和周末”。

建桥之前,晋江上的旧浮桥和旧顺济桥起着连接两岸的作用。由于旧顺济桥就在南门边,所以走旧顺济桥的车要比走旧浮桥的车多。交通繁忙时,旧顺济桥两头就会有人拿着红、绿两面小旗负责指挥交通。每当有车开到桥头,都得仔细看看“旗语”:绿旗表示可以通行,那得赶紧开过去;举起红旗的时候,就得等桥对面的车先开过来。

“看旗过桥”的现象随着泉州大桥的建成而改变。1984年9月,历时3年10个月建设的泉州大桥竣工通车。在当时,泉州大桥可是很现代化的一座大桥: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组成,长848米,桥面宽16米,大桥两侧栏杆上有花岗岩雕狮子326只和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建成后的泉州大桥为当时全省最长的城市公路桥。1984年12月1日,泉州大桥开始征收通行费,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交通收费站。

笋江大桥、顺济新桥

帮“老大”减负的“兄弟桥”

“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哪座先建好?”这个问题也许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容易混淆。事实上,笋江大桥、顺济新桥诞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缓解当时桥梁“老大”泉州大桥拥堵而建设的,而它们通车时间相隔半年。

笋江大桥建设之前,泉州大桥因为过境车辆多,经常造成堵塞,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下游的旧顺济桥虽然修修补补后还能使用,但是通行能力日渐式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桥建设迫在眉睫,笋江大桥于1997年建设,1998年通车。在2004年撤消收费站之前,笋江大桥日通行量2万多辆次。2004年,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车辆需求,笋江大桥由15米拓宽至32米。目前,笋江大桥已成为跨江重要通道。

顺济新桥位于泉州大桥上游530米、旧顺济桥上游80米处。顺济新桥建设之前,随着时间流逝,有着800年历史的顺济旧桥开始走向落败,丧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桥的拥堵让新桥建设的想法浮出水面。“当时的桥位选在新门街尾,要建的桥也不叫顺济新桥,而是叫‘新门大桥’。”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仁说,由于规划的建设资金2亿元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加上建设周期长,这个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而较为经济、简便、实用的顺济新桥于1998年9月开始动工,并在10个月的短时间内建成通车。

泉州晋江大桥

泉州城崛起新地标

大桥施工高峰工人最多达800多人;仅脚手架就用掉8000多吨;主桥、北引桥工程标段用掉的钢筋有5万吨……这样一组数据,来自于泉州的新地标——泉州晋江大桥。

“再过两个月,车子就可以在晋江大桥上驰骋了!”大桥建设者之一的黄太成兴奋地告诉记者。黄太成是湖南人,2005年5月从芜湖长江大桥工地上调任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泉州晋江大桥项目部党总支书记。作为晋江大桥的建设者之一,爱好摄影的黄太成同时也是大桥建设的纪录者,泉州晋江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被他收录在影像里:

2005年7月28日,泉州晋江大桥开始水上施工;

2005年9月19日,泉州晋江大桥第一桩封孔;

2005年11月20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墩第18号钻孔桩成功灌注;

2006年11月12日,泉州晋江大桥主桥梁浇筑成功,大桥从地下隐蔽工程转为地面施工;

2007年3月27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浇筑突破百米;

2007年7月31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2007年8月25日,泉州晋江大桥东海立交工程6座匝道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2008年2月6日,我国第一座“开”字形斜拉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建成。

2008年4月30日下午5时,泉州晋江大桥全线成功实现大合龙,宣告大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目前,泉州晋江大桥工地正在进行主塔104根斜拉索悬挂调整、主桥引桥栏杆、东海互通立交匝道及接线路基、亮化绿化等工程。

“泉州晋江大桥是泉州的骄傲,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又一座地标。”黄太成说,能参与它的建设,值得骄傲。相信两个月后,相机纪录下的将是繁忙有序的车流和人们满意的笑脸。

刺桐大桥

开启全省BOT项目先河

作为全省首个BOT项目,刺桐大桥从诞生之初便备受瞩目。BOT项目是指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者,承包者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目前,刺桐大桥已成为泉州市过境车辆和市区、晋江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朱荣华,刺桐大桥收费站站长。1996年2月起,开始参与刺桐大桥建设。“由于是第一座BOT项目,大桥建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盖完了建设工程所需要的200多个公章。”朱荣华说,这离不开当时政府部门的支持和12名首先入驻员工的通力配合。从1995年5月18日大桥动工建设,到1996年12月28日大桥竣工通车,仅用1年半就完成了预定3年的建设任务。

刺桐大桥通车后的1998年,跨越晋江的另外两座桥梁顺济新桥、笋江大桥相继通车。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刺桐大桥与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高速路沉洲桥段五站进行收费“博弈”时代时,刺桐大桥的车流量一度与泉州大桥相当,名列前茅,成为连接晋江两岸的主要桥梁。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全面取消收费。当时规定,市区东边过境货车、2吨以上车辆从笋江大桥通行,西边的则从刺桐大桥通过,此举避免了所有车辆从免通行费的3桥通过,刺桐大桥得以继续生存。

2006年下半年,桥南片区改造,泉州大桥实行只进不出的通行管制,刺桐大桥迎来长达一年的车辆过境高峰阶段,最高时一天通过的车辆达3.8万辆,是设计通行能力2.5万辆左右的1倍多!

相关新闻:

一桥到多桥“桥上”看变化

目前,市公路局正在编纂《泉州桥梁文化》。据介绍,泉州自唐宋以来,在乡间、沿海、繁华街区,偏僻角落,建设的大大小小桥梁数以百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晋江上陆续建成的泉州大桥、刺桐大桥、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晋江大桥,更是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壮大。

桥梁之变:

数量增多功能先进

横跨长江的大桥有30多座,闽江上的桥梁也有近10座。桥梁之于城市,犹如手脚之于人,手脚长可以取到更远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每隔几年晋江上都能矗立起一座新桥。这时,在建设桥梁上考虑的不再是战胜天险,而是为了便捷过江、美轮美奂。于是,桥越建越大,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越建越美。“新桥变得长、宽,也更加先进,设计时速更快,通车量更大。”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仕如此概括现代化桥梁建设趋势。在技术上,旧桥与新桥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新建成的晋江大桥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60米,是泉州大桥的2倍,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通车能力在高峰时达到日通行量8万辆,而功能相较于以前的桥梁更是先进,基座可抗8级地震。

交通之变:

桥梁成为重要枢纽

桥梁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行。桥梁的建成影响着城市的路网结构、交通格局。

国道324线上的泉州大桥,在高速公路没有建成之前,是过境车辆必经通道,最高峰时日通车在5万辆次,无疑对泉州交通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建成泉州大桥,相当于打通了一个枢纽,通行效率由此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有限,公路设施建设要靠收费。泉州大桥是全省最先在公路桥上设立收费站的大桥,运营近20年来,为泉州路网铺就做出巨大贡献,如后来的顺济新桥、笋江大桥、江滨路、后渚大桥和许多高速路、桥梁、普通公路,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此。笋江大桥、顺济新桥、刺桐大桥,不仅大大缓解了泉州大桥的拥堵现象,也成为连接市区与晋江南岸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城市路网的规划中,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泉州大桥等几座大桥成为重点节点,而晋江大桥更是省道201沿海大通道中的节点工程,将晋江、石狮、鲤城、丰泽的距离拉得更近。

城市之变:

在新桥诞生中不断壮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每一座桥都是有‘生命’的。”老交通人这样说,每一座新桥的诞生,在让两岸联系得更紧密的同时,也带来了商贸繁华、贸易兴盛,一座大桥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段步履。

泉州大桥的建成,让华洲、浮桥一带连接温陵路,通往市区。大桥建成前,桥南一带人烟稀少,当时热闹的只有华洲一带,许多小商品在这里流通买卖。温陵路拓宽了,桥南也发展起来了,来往泉州大桥的车辆越来越多;2002年,鲤城区政府迁至江南;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三桥收费正式取消;而为改善泉州大桥拥堵状况而建的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更是泉州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快晋江南岸新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保障。而现在,得益于泉州大桥一侧桥南立交桥的启用,桥南片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刺桐大桥建设以少量的国有资金引导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创了福建省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10多年来,BOT被广泛运用于泉州一大批公共设施建设,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民营经济的无限活力。

泉州晋江大桥的建设也具备了里程碑的意义。大桥将连接泉州、晋江南北两岸,并且和沿海大通道、省道连接,实现泉州市过境交通“东进东出”,中心市区与晋江、石狮、惠安、泉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便利。“泉州晋江大桥作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泉州湾大城市框架。”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调研室、助理研究员游孙权认为,晋江大桥的建设势必缩小泉州各区域空间距离,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加快环泉州湾一体化发展

泉州开元寺如何联系

泉州开元寺联系方式:电话:0595-22383285

传真:0595-22372005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

泉州开元寺景点简介: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

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__。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

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_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_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

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

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_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

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

他先后舍钱百万_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_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

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

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