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嬴政天下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秦始皇那个时代,中国是最强大的,是因为有一些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所在,至于为什么我们这个原先强大的国家会这样衰败,是人民的团结问题。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他在世人眼里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大暴君。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历史学家还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千古一帝,因为他创造了历史上很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平政(政治上最平等)的帝王;中国第一个守法著称的帝王;中国第一个大范围认真推行标准化的帝王。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同轨等。(为世界公认);中国第一个修建高速公路的帝王。驰道宽50丈合138。25米宽;中国第一个天下为公的帝王。柳宗元评价说:“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中国第一个最注重质量的帝王。实践证明,秦始皇用人质量、长城质量、秦陵的质量、灵渠的质量、陶俑的质量就是证据。

嬴政天下,嬴政天下是什么意思

当然他最重要的功绩是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在纷乱不一的战国,他能够统一天下,除了先王积累的实力以外,秦始皇自己重视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章炳麟对秦始皇的用人给了很高的评价。他曾经说过: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其视孝文(汉文帝),秦皇犹贤也。

秦王嬴政非常重视人才,有着“容才之量”的胸怀,他彻底贯彻韩非子法家的任人惟贤的治国方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虽然对他的为人历来评价刻薄,但实际上在使用人才方面,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嬴政高度重视人才,不管是谁,只要有才能,能够为秦国的发展作出贡献,他都加以任用,使他们为自己卖命。大梁人尉缭曾经给嬴政提了一个好的建议,让嬴政出巨资贿赂六国的大臣,从内部瓦解敌人,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花费巨大,但却能够获得很大的实际利益。嬴政立即实施了这一建议,并且对尉缭礼遇有加,赏赐尉缭使用的东西常常和自己使用的一样,但是尉缭反而要走。他觉得秦王虽然现在对人才礼遇有加,甚至愿意让出自己使用的好东西给他们,这正表现了嬴政的虎狼之心,等他统一天下之后,则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奴隶。因此,尉缭不愿意和嬴政长久交往,便暗地里议论了嬴政一番之后,拔脚开溜,却不幸被嬴政发觉,被逮了回来。不过,嬴政并没有大发雷霆,将他投入监狱,而是执意挽留,任命他为秦国太尉,始终听从他的建议,从而作出了很多正确决策。

我们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如果没有嬴政对专业化人才的重视和对李冰的支持,都江堰是不可能建成的。我们今天看这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似乎也应该记起伟大的嬴政。还有一个水利人才我们也都很熟悉,那就是郑国。郑国刚到秦国的时候,就是一个间谍,他的目的在于修建一个可以水淹秦国的工程。嬴政刚开始并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后来发现郑国的真实目的之后,也没有将郑国处死,而是让他继续修建,以便利于关中农田的灌溉,发挥了郑国的专业技术,使得秦国经济实力大增,反而获益匪浅。当然,最能表现嬴政求贤若渴的还是他试图收用高渐离的故事。他不是不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知己好友,但是高渐离的音乐才华实在太让他倾倒了。对于这样的人才,无疑每个帝国都是急需的,因此,他将高渐离收容到了身边,并且一再容忍了他的刺杀,直到实在无法挽回为止。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每个企业来讲,人才问题显得非常重要、紧迫、严峻。可以说,一个企业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无不是其人才战略的成功.企业要想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并在更高的起点上有所作为,则有赖于它坚持不懈地实施其行之有效的人才战略。而要实施好人才战略,企业首先要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一个好的企业氛围的形成,对人才的培养、发掘、吸引、留用能起到很大作用。这个氛围的形成,必须要有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与之配套的评价、遴选、升迁、激励等机制。

而领导者在企业的用人活动中,必须具备容才之量。容才是现代领导者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领导者必需具备容才的雅量,才能真正做到用好人才。美国心理学家威斯尔特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完全放松、一点也不紧张,没有杂念的状态下工作,就能发挥他所应有的能力。欲使人才进入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固然要靠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和自控能力,但是领导者使其增扩心理容量,为其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容才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

嬴政天下,嬴政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是要容人之长。容人之长,就是要容得下比自己强的人。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领导者也确有爱才之心,但是有一个上限,即所用之人不能超过自己。一旦发现所用之才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特别是当他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而事实证明自己错了的时候,嫉妒之心便油然而生。这种“小肚鸡肠”的人是难成大事的。管理者不可能是全才,下属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是很正常的事。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用比自己强的人愈多,其事业成功的系数也愈大。刘邦出身寒微,才思平常,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治国安邦不如萧何”.他之所以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取得天下,关键也是由于他能网罗并用好一大批强于自己的人才。

二,是要容人之短。所谓容人之短,并不是说要袒护、纵容别人的短处,而是说不要求全责备,要在维护原则的前提下对别人的短处有所容忍,因为越是在某些方面冒尖的人,其短处往往也越显眼。古人“以人小恶,忘人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能够容人之短,而且还要善用人之短。因为有些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往往是相对的。列宁说过:“一个人的缺点是优点的延续,优点是缺点的延续。”有些人长处中可能潜藏着短处,有些人短处中也可能包含着长处。只要使用恰当,有些短处是可以变成长处的。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用一些爱挑剔的人去搞质量检验,用一些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去搞财务管理,结果这些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是要容人之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像一个人只要站起来走路,就难免要跌跤一样,再能干的人才,只要多做事情,就难免要犯错误。美国一家公司在聘用职员时,曾别出心裁地制订了一个条件:受聘者必须曾在以前的工作中犯过一次不大不小的错误。这看似荒唐,实则很有道理,充分体现了该公司宁愿用犯过错误的能人,而不愿意用那些所谓“没有缺点”的庸人的用人原则。此外,容人之错,还要容人改错,既不要把犯过错误的人“一棍子打死”,也不要急于求成,强求别人“朝错夕改”.这一点,我们尤应加以注意。

今天,一提起嬴政,一个暴君的形象立即浮现在你的眼前。其实和后来那些荒淫无道的皇帝相比,嬴政的问题算不上太严重,而在用人方面,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严格按照法家思想行事,任用贤能,赏罚分明,容才惜才,所以终于取得了一统天下的业绩。

二、怎么评价嬴政

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卢生: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贾谊: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64]

主父偃:①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②务胜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84-85]

伍被: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 [86]

严安: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皇帝。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乡使秦缓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85]

司马迁:①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竞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64] [87]②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68]③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88]

“盐铁会议”中文学:弃仁义而尚刑罚,以为今时不师于文而决于武。赵高治狱于内,蒙恬用兵于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89]

班彪: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90]

班固:①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政驱除,距之称始皇。 [64]②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91]

王朗:无德之君,不应见祀。 [92]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93]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张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夏曾佑:“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柳翼谋《中国文化史》:“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吕思勉: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 [94]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饷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矣。

三、秦始皇嬴政真的统一天下了吗

秦始皇作为第一个自称为皇帝的人,其实他所作的功劳,远远大过他的过错。如果没有秦始皇的话,那么中国今天可能是四分五裂的状态。也许大家长的共同的面貌,大家说着共同的语言,但是大家却变成了不一个国家的人。

我们都知道周朝是历史上朝代最久远的一个国家。那个时候皇帝打下江山之后。给所有的工程。封建了很多地方,让他们可以在这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地方。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造成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各自为大,到最后的原因,甚至已经不承认了周朝的存在,在那个时候中国就是属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然秦王也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其实并不是现在中国所有的地方,只是六国,但是这六个国家已经接近于现在中国的所有。那个时候在东北地区并不是秦国的天下。在西藏,新疆的部分也有部分不属于那时候的中国。中国的历史版图上最大的应该是在成吉思汗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这个行为,那么接下来的很多朝代都不会效仿秦始皇来统一。

秦始皇不但统一了天下,也统一了很多规则。我们所了解的秦始皇都是在史书上所了解,那都是他的一些弊端。但是写历史的人都是下一个朝代。他们并不会歌颂被他们推倒王朝的丰功伟绩。所以我个人觉得秦始皇说不定还是一个明君,而那些过错都是写史书的人无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