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从哪里来

我们持续培育了八千年的猪为什么拼不过洋猪?猪肉到底是不是没有以前好吃了?然而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在人类的操纵下,亚欧猪种血统混乱不堪,我们只能梳理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般认为,人类驯化猪的时间仅比狗略短。对于喜欢凡事都争先的人们来说,似乎每一次能把家猪驯化时间向前推进的考古发现,都是一则值得庆祝的好消息。早期家猪和早期种植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因而最重要的农耕起源地——两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一直都是家猪起源地的主要竞争者。

猪来了,小飞猪来咯什么梗

不过现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倾向于亚欧两地人民各自驯化当地野猪的结论。正所谓亚欧两开花,大家可以停止争论了。

猪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肉制品来源。早在八千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亚欧大陆和印度洋岛屿上的人类,就已经开始驯化野猪。目前发现最早的家猪痕迹,在距今九千年的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东南部。

中国境内的家猪驯化时间也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红山、仰韶文明等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家猪的饲养在当时已经较为常见。

分子生物学对现代家猪的线粒体DNA的研究显示,现代家猪至少有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两个母系起源。也就是说,石器时代不同地区人类对野猪的驯化,可能是各自独立完成的。

人类养猪,主要是为了吃肉。因而经过人工选择,家猪和野猪相比,头部占比变小,生长期和孕期缩短,饲料转换率提高,体重也有所增加。

猪来了,小飞猪来咯什么梗

然而,无论欧洲还是中国,工业革命前的家猪产仔量、瘦肉率和增重速度都十分有限。因此,十八世纪之后,一批更适应现代养殖业需求的白色猪种被培育出来。

18世纪中期,英国人从中国广东引进了华南猪,和约克郡(Yorkshire)的本地猪杂交后,于1852年诞生了繁殖能力惊人的瘦肉型猪种:约克夏大白猪。

1887年丹麦人又用约克夏大白猪和当地猪杂交,培育出当今世界最常见的瘦肉型母本猪种:丹麦长白猪(Danish Landrace)。

美国人则在1830年用新泽西红猪和纽约杜洛克猪杂交出新型杜洛克猪种(Duroc),这种猪日均增重850克,90公斤屠宰胴体瘦肉率达到65%。

现代养殖业不会止步于此,约克夏大白猪、丹麦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继续杂交,诞生出现代集约化养殖厂最常见的猪种:杜大长三元杂交猪。

中国从60年代开始培育瘦肉型猪,先后引进了丹麦长白猪、英国约克夏猪、美国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90年代后,白色猪种同集约化养殖厂一起,成为中国猪肉市场的主流。

随着猪肉的供应越来越丰富,人们开始质疑白猪猪肉的肉质、风味不如从前。

猪肉肉质的优劣,主要受肌内脂肪影响,关键的香气,则来自于烹饪时由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降解反应产生的含硫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小分子醛、酮、醇、酸、酯等。简单说,就是猪越肥越美味。

当运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猪肉香气时,典型的黑色猪巴克夏猪及其杂交品种的表现,确实比市场上占主流的白猪猪种更优秀。

还是在18世纪,还是英国人,还是从中国华南引进猪种,和巴克夏郡(Berkshire)当地猪杂交,选育出了黑色的巴克夏猪。

巴克夏猪及其杂交品种生长速度慢,不适合现代集约化养殖厂,但是它们并没有被市场所淘汰。因为它们体脂脂肪率高,肉质鲜嫩多汁、风味十足,有漂亮的大理石花纹,逐渐成为英国贵族和上层阶级首选的猪肉。

巴克夏猪在清光绪(1875年至1908年)时期也进入了中国。中国如今常见的黑猪品种,如吉林黑猪、东北花猪、内蒙黑猪、新疆黑猪、北京黑猪等,大都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本土猪和英国巴克夏猪的杂交品种。

然而,不是所有的猪都可以简单用黑白来概述。比如汉普夏猪(Hampshire),究竟算是黑猪还是白猪呢?

二、猪是怎么来的

在动物分类上,猪属于哺乳动物纲、偶蹄目(artiodactyls)、猪科(suidae)、猪亚科(Suinae)、猪属(Sus)。猪属中除家猪品种外,还包括着许多种野猪。般我们称猪多指家猪,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猪体肥,皮厚,长有稀而短的鬃毛。肢短,蹄有 4趾,仅两趾有功能。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猪出生后 5~12个月可以配种,妊娠期约为 4个月。猪的平均寿命为 20年。野猪与家猪区别不大,只是家猪的獠牙不如野猪发达。野猪可活到 25年以上。家猪分为 3种基本类型:大骨架脂肪型、咸肉型和鲜肉型。

猪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要比人早得多。据对古生物化石研究,距今大约4000万年起,猪科动物在欧洲就有分布,到距今大约1500万年前,猪属(Sus)动物在欧、亚、非大陆上有了相当广泛的分布。

根据对古代猪骨化石的研究,以及历史的考证,现代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ua)的祖先是生活在山林草莽和沼泽地带的野猪。世界上野猪有27个亚种,亚种间和亚种内核型都有一些差异,2n在36-38之间,如西欧野猪2n=36或37,日本野猪2n=38。据其颅骨特点,可将野猪分为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南部的亚洲野猪和欧洲野猪。欧洲野猪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中部天山山脉;亚洲野猪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爪哇、苏门答腊和新几内亚。野猪的详细归类尚存分歧,一般来说,欧洲野猪是欧洲家猪的祖先,亚洲野猪是亚洲家猪的祖先,而现生野猪并非现代家猪的直接祖先,因为现生野猪与原古野猪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野猪种类虽多但彼此间没有繁殖障碍。因此,就物种层次而言,家猪的起源是单一的,即家猪是由野猪而来的,但在物种以下,其起源和驯化则是多元的。我国华北地区的家猪与华北野猪(分布于华北、四川、安徽等地)相识;而华南地区的家猪与华南野猪(分布于华南)相似。说明家猪的驯化不是起源于一个中心,而是由居住各地的古代居民各自进行着。西南亚、中国及东南欧是家猪起源较早的三个中心。现代家猪的各个品种都是由这些野猪逐渐进化演变而来的。

野猪驯化为家猪,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考古发掘,继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化狗、羊之后,到了新石器时代前期(距今约8000到1万年前),已经驯化了野猪。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贾尔木遗址中发掘的猪骨,距今约有8500年,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家猪中最原始的材料。所以家猪的饲养史至少已有8500年。近年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具有仰韶文化性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家猪化石,和野猪有明显区别,证明我国猪的饲养史远远超过了6000年。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游牧转向定居方式的开始,使圈养成为可能。最初由于工具简单,人类狩猎野猪不仅捕获量少,而且大部分是死的,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如发明弓箭、网和陷阱等,狩猎技术逐步提高,捕获量大,一时吃不完,于是就将幼龄或受伤者留养起来。成功驯养狗的经验,启发人们去驯化别的动物。由于猪不会远离、产仔多、生长期短,因而在定居时受到人们的重视,促使猪的驯养比其他家畜更快发展。通过长期的探索,认识到野猪可以驯化并随时宰杀作为新鲜食品的来源,从此开始了野猪的驯化。

将野生动物变成家畜,一般要经过拘系圈禁、野生放养、放牧再到圈养几个阶段。根据李根蟠、卢勋所作的民族学研究,原始畜牧业起源的过程是:以狩猎为基础的拘系圈禁,以驯养为前提进行非栏圈式、有空间限制的野生放养,进一步发展到专人看护的放牧,最后则形成以充足饲料为基础的圈养(舍饲)。由于生活方式和饲养管理的改变,以及人工选择的参与,使野猪习性、体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下颌骨、头骨和泪骨变短,鼻部上移,颜面凹陷,面部加宽,后躯加长,体重增大,体幅变宽,胃肠发达,腹围增大,白天活动,夜间休息,犬齿退化,性情温顺等。在猪的进化史上曾有两个突出的飞跃时期,一个是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代,中国育成了古代优良猪种,使家猪与野猪之间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另一个时期是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在那里人们利用几个古代优良猪种培育出体格大、生长快、臀腿丰满的现代肉用猪种。

在上古的时候,猪的文化意义根本就不含任何贬义,如“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内养猪,表示猪与史前先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冢”字来表示猪与人死密切关联,它实在是葬猪的形象写照;就连当时的社会活动,也以与猪有关的事为中心,例如“事”甲骨文象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野猪之状。相反,猪是衡量勇敢的尺码,野猪性情凶暴,善于搏击,基于这一特点,猪便含有“勇往直前”的意思,而人的素质,也以猪事为坐标来衡量,如“敢”字,有徒手捉猪以示勇敢之意,那么不能捉猪便为怯懦。

中国考古学家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农业已成为主要生活来源,出于对农业依赖性的增加,发生了对地母和农神的崇拜,这一时期出现了杀人祭祀地母的现象。目前较有把握的做早的人性实例是辽东喀左县东山嘴祭祀遗址,在石圈形台址附近发现陶塑女像(地母神或生殖神)和人骨架(献给地母的人牲),还有猪骨、鹿骨遗存。许多考古实物实际上暗示:肥胖多脂的猪在史前先民的意识中正是地母复活生命能力的化身或象征。在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的母系家庭里,猪还被尊奉为家神。猪神象征繁殖力、生存能力强盛;象征着生态平衡、原始的生态伦理价值,这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共识。

三、小飞猪来咯什么梗

1、小飞棍来咯这个梗的原版是“小飞机来咯”,出自于欧美,最早是用来哄孩子吃饭的。

2、在《小猪佩奇》作品小宝宝亚历山大一集中都出现过。

3、喂小孩子吃饭不吃时,大人们经常将勺子假装成飞机,并说飞机来咯。

哄人吃东西的时候,拿着食物做飞行状,喊道“小飞棍来咯”,然后把食物塞进对方嘴里。最早出自外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