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右脑同样发达的人在人群中比例

回顾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你很快就会想到他们的左脑逻辑思维和线形分析超出常人。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的右脑思维同样比普通人强。下面就来看看这些左右脑都发达是哪些人?

贝多芬

左右脑实验室(爱因斯坦是如何均匀开发左右脑的)

贝多芬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的音乐作品。当人们问起其创作灵感来自何处的时候,贝多芬回答说:“随着心情的不同,它们时常会出现在静谧的夜晚或是清晨。”晚年的贝多芬不幸失去了听觉,但是他依然凭借自己对声波和音频的敏锐感触进行创作。他喜欢坐在地板上构思乐谱,因为通过地板振动可以让他感受到音乐的振动。

爱因斯坦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不受到老师的欢迎。他喜欢独自钻研东西,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安静听老师上课。爱因斯坦还特别喜欢演奏小提琴。热爱艺术和想象的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发明研究。他把许多重大发现都归因于自己的想象游戏。一次,爱因斯坦把自己设想成一名和光波同行的观测者,想象光波的形状。还有一次,爱因斯坦假设有一名乘坐在掉落的电梯上的乘客,又想象这位乘客会有什么感觉,他的眼睛会发生什么状况,等等。一年夏天,爱因斯坦还在小山上做起了白日梦,他梦见自己坐上了光束,到达遥远的宇宙极端,接着又“不合逻辑”地返回了太阳表面。这次旅行让爱因斯坦觉得宇宙应该是呈曲线状的,从而进一步得出论断:先前的“设想”存在不合理性,空间可能本来就是弯曲的,从而诞生了相对论和近代物理学。

达芬奇

达芬奇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艺术、雕塑、生理、常识、建筑、地质、工程以及航空等。在欧洲那段时期,达芬奇达学会了用管弦乐器演奏、作曲、演唱。在他的记录本上随处可以看见一些形状各异的三维图画。达芬奇认为画图的收尾阶段就像是在实施一项建筑工程,需要有精确的直线、角度、曲线和数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达芬奇在每次画画的时候都会先运用想象力,这一秘密在他的私人信件中也有所提到。达芬奇认为“想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过去事物的想象”,一种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

左右脑实验室(爱因斯坦是如何均匀开发左右脑的)

植芝盛平

日本合气道(创始人植芝盛平),它是一种融合了武术精神及专门防御技能的新的武术形式。一般来说,针对年纪小、身体弱的孩子,植芝盛平建议他们先增强抵抗力。在日本著名柔道教练jujitsu,sumo,karate和kendo的指导下,植芝盛平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拳击手,他在武术基础上把精神训练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合气道。植芝盛平可以在不接触对手身体的情况下,运用合气道打败所有袭击者。而且,他还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看见身边的人(包括身后)。植芝盛平对学生的挑选非常严格,对日本皇室也不例外。有一次,一位来自美国的对手请教他是如何保持常胜的,植芝盛平回答说:“每次比赛之前,我的眼前都会闪过一道光,它让我看到了前方的光明。”

莫扎特

莫扎特,一个被人们称为疯狂天才的作曲家,实际上他就是一个可以灵活转化自己左右大脑的典型。当进入右脑模式,他就可以在脑海里构思出整首曲子,甚至还能听到用交响乐器演奏出的音乐。虽然与现实中的会有所差别,但是整体上还是一致的。早期的音乐训练让莫扎特拥有了一种创作想象的能力。但是在每次构思完一首曲子之后,他就会让妻子来欣赏最后的成品,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心理产生的厌烦情绪。

居里夫人

因对物理和化学两大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居里夫人,两度荣获诺贝尔奖。气质独特的她非常喜欢孩子和园艺,还喜欢待在家里的实验室发明研究。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曾给居里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贝克勒尔曾写过一本书,他在里面提到铀棒可以在黑暗中放射出一种不知名的射线。而居里夫人很快迷恋上了这个未知物。她劝说自己的丈夫一同参与这个放射元素的研究。居里夫人一直相信自己的直觉,凭着信念最后终于发现了镭和放射能——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特斯拉

在黑暗中寻找灵感的特斯拉习惯排除外界干扰,独自在小屋里研究发明。有人说特斯拉是在自己的小屋里发明了有关电离层发电的方法——因为害怕它会带走自己的财富与权力,这项发明后来受到了能源巨头的严厉抵制。

牛顿

一个对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发明家,而他的发明足以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其中包括有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行星定律,白光的特性以及微机分的发现。在牛顿的生平记录里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是直觉在引领我工作。事实上,牛顿还有许多其他发明,但最后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牛顿一直认为孩童时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自己进行发明的前提条件。

二、左右脑的分工理论是什么

你知道左右脑的分工理论吗?知道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的由来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左右脑的分工理论是什么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左右脑的分工理论是什么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常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每秒10亿位元),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Dr. Roger Wolcott Sperry)和他的学生龙·迈尔斯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裂脑实验研究。当他们切断猫和猴子的两个脑半球之间的全部联系时,发现这些动物仍然很正常,而且他们发现可以训练两个脑半球以相反的方式去完成同一任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大脑两半球具有一种合作关系,即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而右脑则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代替语言来进行思维。

从1952年至 1961年的10年里,斯佩里先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61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人”长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1981年,罗杰·斯佩里也因他的“左右脑分工理论”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

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的大脑训练

训练目的

对于正常人来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均衡和协调发展的,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若没有左脑功能的开发,右脑功能也不可能完全开发,反之亦然,无论是左脑开发,还是右脑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和协调发展,从整体上开发大脑。

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里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生”、“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遗憾的事实!人的大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至今还“沉睡”着,所以深入挖掘左右两半球的智能区非常重要,而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的开发。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一接触就能熟练掌握就是这个道理。右脑是潜能激发区,右脑会突然在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展现出迹象;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右脑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右脑发达的人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一项创新、一项发明等等。右脑是低耗高效工作区,右脑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题,高速记忆、高质量记忆,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右脑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并不是以右脑思维代替左脑思维,而是更好地将左右脑结合起来,进行人类左右脑的第二次协同,充分调动起人脑的潜能。斯佩里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存在着机能上的分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左半球是处理语言信息的“优势半球”,它还能完成那些复杂、连续、有分析的活动,以及熟练地进行数学计算。右半球虽然是“非优势的”,但是它掌管空间知觉的能力,对非语言性的视觉图像的感知和分析比左半球占优势。有研究表明,音乐和艺术能力以及情绪反应等与右半球有更大的关系。

右脑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并不是以右脑思维代替左脑思维,而是更好地将左右脑结合起来,进行人类左右脑的第二次协同,充分调动起人脑的潜能。斯佩里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存在着机能上的分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左半球是处理语言信息的“优势半球”,它还能完成那些复杂、连续、有分析的活动,以及熟练地进行数学计算。右半球虽然是“非优势的”,但是它掌管空间知觉的能力,对非语言性的视觉图像的感知和分析比左半球占优势。有研究表明,音乐和艺术能力以及情绪反应等与右半球有更大的关系。对于正常人来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均衡和协调发展的,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若没有左脑功能的开发,右脑功能也不可能完全开发,反之亦然,无论是左脑开发,还是右脑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和协调发展,从整体上开发大脑。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左半球对大范围拓扑性质的知觉占优势,右半球对局部几何性质的知觉占优势。该发现发表于2007年12月26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并被该刊《本期导读》专栏介绍。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霖院士领导的认知科学和脑成像团队,创立了“大范围首先”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向半个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局部首先”的理论提出挑战,强调知觉过程是由大范围拓扑不变性质开始的,为左右大脑差别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该所王波等青年学者把“大范围首先”的拓扑性质知觉理论应用到大脑半球不对称性的研究。他们经过6年多的大量实验把各种拓扑性质(如洞的个数、内外关系等)和其他几何性质(如朝向、距离、大小、对称性、平行性、直线性等)进行了系统比较测试,一致揭示了惯用右手的人左脑拓扑性质的知觉占优势;还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发现,拓扑性质分辨产生大脑左半球颞叶兴奋。有专家认为,该研究得出的结论“左半球拓扑性质知觉占优势、右半球局部几何性质知觉占优势”,为解决视觉的左右大脑关系的各种争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同时为认识大脑、开发大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科学根据。

顺其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习惯于用左手称为左利手,俗称左撇子,习惯于用右手称为右利手,俗称右撇子。有人说左撇子聪明,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从严格意义上,人体是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均衡和对称,和一般哺乳动物相比较,人的肢体侧向性发展是最明显的。大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运动,这样写字、运用鼠标、打乒乓球、打篮球、打网球等,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发现,右手臂要比左手臂粗壮一些。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强行纠正左撇子可能会导致脑紊乱,所以应该顺其自然。右脑的机能有四个特征:共振能力,想象能力,快速大量记忆信息的能力和快速自动操作信息的能力。右脑具有无比庞大的学习潜能,通过全脑学习训练,使右脑接受大量学习的刺激,不仅可以开发和保留相当一部分右脑潜能,更可以促使大脑神经的生长,扩大脑容量,进而有助于左脑的生长。开发全脑就是平时思考问题时要运用左右脑,活动和运动左右肢体。两只手可以轮换工作,刚开始用左手会感到不习惯,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渐渐就可以改变过来的。根据成功学的理论,一个人改变习惯分为强制、不自觉、自觉三个阶段,只要坚持到最后,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不成问题的。刚开始运用右脑思维和记忆也会感到不习惯,不过渐渐就会好转的。爱因斯坦说:“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运用右脑,并做到左右脑协调平衡发展,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智能环境

人的平均脑量有1400克(重量约为3.5磅),刚出生的婴儿脑重约390克,等于成人的2/7,到3岁时增加到1010克,约为成人的5/7,而到7岁时,脑重可达1280克,相当于成人的90%。这说明了人脑的重量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增加的,因此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如果17岁时人的智力水平已达到100%,那么4岁时可达到50%,4岁到8岁又可增加30%,最后的20%是在8岁到17岁完成的。当爱因斯坦死后,科学家替他作过切片观察,发现其大脑神经胶质细胞轴突或神经鞘众多,比普通人多出73%,这一发现证明了大脑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专家们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由于爱因斯坦长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致使大脑发展了新的神经元和大脑皮层。这种大量的胶质细胞在经常从事音乐活动的音乐家的大脑中存在,这种现象是超常规的学习与锻炼的结果。突触(轴突)之间的接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紧密有效,脑力启动力强、智力高。因此,想要提高智力,就必须经常给予优秀的信号刺激。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说:“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这段话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三、爱因斯坦是如何均匀开发左右脑的

上世纪 80年代,哈维重新开始对爱因斯坦大脑进行研究。他把许多切片分送给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的科学家。 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戴蒙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检验了四块爱因斯坦大脑的皮质。他们发现,爱因斯坦的左顶叶,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的比例小于常人。神经胶细胞是神经元的支援细胞。根据过去的研究,哺乳类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比例,从小鼠到人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有些学者因而推测,神经元执行的功能越复杂,越需要神经胶细胞的支持。也就是说,在哺乳类中,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比例可当作反映智力的量表。戴蒙教授据此得出结论,认为爱因斯坦的革命性成就,与其发达的神经胶细胞有关。

1996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柏名顿分校神经学助理教授安德森发现,爱因斯坦的右前额叶皮质(运动区)比对照组薄,可是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无异。换言之,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密度较高。安德森推论,这表示爱因斯坦大脑皮质神经元有较佳的传讯效率,因而可以解释爱因斯坦的超卓天才。

专家认为爱因斯坦聪明得有道理

最幸运的研究者是加拿大汉米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维特森博士。哈维不仅借给她 19块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研究,同时还将切开大脑之前拍摄的原始照片与记录一并交给她。维特森教授在研究中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在两方面与常人显著不同,果然是“聪明得有道理”。 1999年,维特森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她的研究报告。

首先是爱因斯坦大脑左右半球的顶下叶区域异常发达,比普通人的平均厚度多出一厘米,这造成爱因斯坦大脑宽度超过普通人 15%左右。报告指出,位于大脑后上部的顶下叶区在视觉空间认知、数学思维和运动想象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区域的异常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本人就曾描述说,他的科学思维过程具有较强视觉性,而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大。

爱因斯坦大脑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其缺少常人大脑中的一种皱沟。该皱沟通常位于大脑皮层相邻的脑回之间,一般横贯顶下叶区。研究人员推测说,缺少这一皱沟很可能会导致位于顶下叶区的神经元彼此间更容易建立起联系,因而使思维更为活跃。维特森说,根据对目前她拥有的大脑标本的分析,爱因斯坦大脑的这些特点是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