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唐书 文言文翻译 李日知
文言文翻译:
李日知,郑州荥阳人。考中进士。天授年间,多次迁升为司刑丞。当时使用法律严厉躁急,唯独李日知宽缓公平,没有使冤案泛滥。
曾经赦免一个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求判处死刑,和李日知来回(争辩)到了四次。胡元礼大怒,说:“(只要我)胡元礼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犯终究不会有活着的道理。”
(李日知)回答说:“(只要我)李日知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终犯终究不会有处死的法令。”因此把两个状子呈列上报,李日知果真有理。
神龙初年,出任给事中。李日知侍奉母亲非常孝。当时母亲年老,曾经生病,李日知请假,调理侍奉了几天而鬓角的头发都变白了。不久加朝散大夫的爵位。他的母亲没有受到命妇邑号就去世了,即将安葬出殡,吏人带着通知而到,李日知在路上当时昏厥,很久才苏醒。
身边跟随的人都悲哀痛苦,不能抬头观看。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听说他其孝悌的事迹,使人求问他具体情况,李日知推辞谦让不让上报。守丧期满终了,多次迁升为黄门侍郎。
当时安乐公主的池苑馆舍刚刚建成,唐中宗亲自前往游玩,随从的官远都预备下宴乐的诗歌。唯独李日知心存规诫,他的最后一章说:“所愿的是暂且想着居住者的安逸,不要让时人议论建筑者的劳累。”议论的人以此敬重他。
景云元年,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转任御史大夫,像原来一样主持政事。第二年,升任侍中。先天元年,转任刑部尚书,停止主持政事。屡次因年老请求退职,请求辞职归家,得到批准。
起初,李日知将要有所陈诉请求,而不与妻子商量,回乡而使身边跟随的人换装,要他们搬出去从事别的行业。妻子吃惊地说:“家产屡次花光,孩子们名声与官职还没有确立,为什么仓猝辞职呢?”李日知说:“书生到了这样,已经超越本分了。
人的欲望没有没有限止,如果放纵他们的贪心,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等回归田园,不从事产业,只是修理水池和亭台,多多地引荐后进的人,和他们聊天宴乐。开元三年逝世。
当初,李日知因为官居要职,诸多子侄们还未成年,都与族联姻,当时的舆论认为违反礼数。死后,小儿子伊衡,以小妾为正妻,糜费丧失了土地和房屋,还起诉诸位兄长,(良好的)家风被取代了。
文言文原文:
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也。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复至于数四。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
神龙初,为给事中。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寻加朝散大夫。
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时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
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开元三年卒。
初,日知以官在权要,诸子弟年才总角,皆结婚名族,时议以为失礼之中。卒后,少子伊衡,以妾为妻,费散田宅,仍列讼诸兄,家风替矣。
此文出自后晋·赵莹所编撰的《旧唐书》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
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
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作者简介:
赵莹(885-951),字玄辉,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史学家。后梁时代进士,后担任后晋的宰相,奉命组织编撰唐朝历史。
后来后晋被辽所灭,赵莹被辽国俘虏,辽太宗爱惜他的才德,授以官职,做了辽国皇子的老师,但赵莹思念故国,遇有北来的后周使臣,悲不自胜,向南磕头,涕泣横流。后向辽世宗请求死后归葬故里,得到同意,在他去世后派人送灵柩南归。周太祖郭威追赠他太傅的官职,葬在华阴。
高祖即位,拜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拜中书令。出为晋昌军节度使、开封尹。是时,出帝童昏,冯玉、李彦韬等用事,与桑维翰争权,乃共谮去之,以莹柔而易制,故复引以为相。契丹灭晋,莹从出帝北徙虏中,莹事兀欲为太子太保。
周太祖时,与契丹通好,遣尚书左丞田敏使于契丹,遇莹于幽州,莹见敏悲不自胜。莹子易则、易从。当其徙而北也,与易从俱,而易则留事汉,官至刑部郎中。后莹病将卒,告于契丹,愿以尸还中国,契丹许之。及卒,遣易从护其丧南归。太祖怜之,赠莹太傅,葬于华阴。
二、《说文解字后叙》怎么翻译
【原文】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为专。方以类聚,物以类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
【翻译】《叙》文开列了十四篇五百四十部的目录。(本书收编汉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解说词总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本书在部首排列上,把「一」部放在开头,编排汉字按照「类」相同则相聚的原则进行,使事物按照群体分开;「同条」者牵属一处,「同理」者贯连一起,排字有序,不相杂乱,依据字形逐个地系联字头;从「一」字起头,申引、系联开去,探究了上万个汉字的造字本原;把「亥」字列在篇末,从而可知变化至於穷极而复归於「一」。
【原文】於时大汉,圣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迩被泽,渥衍沛滂。广业甄微,学士知方,探啧索隐,厥谊可传。粤在永元,困顿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
【翻译】时在汉朝,圣德熙熙,灿如日明,光武皇帝上承天命,躬行尧帝之道创建了大业,中华内外尽受汉皇之恩,这恩泽如雨如潮极大极盛。(皇家)隆兴学业,选拔人才不遗细民百姓;学士们知道治学之要,研讨(文字非常)精深,他们的见解可以传示後人(所以我采编以成此书)。这时是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
【原文】曾曾小子,祖自炎、神。格玄氏」,「共工氏」,缙云相黄,共承高辛,太岳佐夏。吕叔作藩,俾侯於许,世祚遗灵。自彼徂召,宅此汝濒。
【翻译】我是许氏的苗裔,祖宗应从炎帝、神农算起。远祖缙云氏辅佐过黄帝,远祖共工氏的帝位被高辛氏接替,远祖太岳氏辅佐夏禹,太岳氏的後人吕叔护卫周朝,被周天子分封到许,托庇祖宗护佑,许氏世代相继。自那以後许家又从许地迁到汝南,从此我的嫡宗就住在汝水边。
【原文】窃卬景行,敢涉圣门。其弘如何?节彼南山。欲罢不能。既竭愚才,惜道之味,闻疑载疑。演赞其志,次列微辞。知此者稀,傥昭所尤,庶有达者理而董之。
【翻译】我仰慕圣人,不揣冒昧想挨近圣人之门。圣门高大得怎样?像南山一样崔巍。我想中途作罢,但又不能。我已经用尽了鲁钝之才,可惜「道味」未通,听到「疑」也只能记个「疑」。我推演圣人造字之意,编述了自己的湵∫娊狻N覍@门学问懂得不多,倘若有明显错误,希望通家纠正它。
三、文言文翻译用什么字典
1.常看古文的朋友,备哪些字典
我看见一本古汉语的教材上说,常用的文言文工具书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10来本。
如果查古文字、词用《古汉语大词典》(红色封面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入字词太少,算是最初级的,我以前就是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觉得很多字特别是词语查不到。
如果是看诗词的话,个人建议查《诗词曲语汇释》(现在此书又有人改良增补出版,其书名与诗词曲语汇释大致相同,网上查一下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再过目一遍《常用典故辞典》熟悉一下各种典故。
当然,每个朝代,每个古人的行文风格是不同的,要“语感”,多读一些就好。
2.求推荐字典,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许多词不知道怎么翻译,需要一不可能有那样的字典,
比方我、你、他;翻译为古文并不是;余(吾)、汝(尔)、其(彼),那是因为古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用第一人称,而是用卑称;妾、窃、职(孤)臣,民,生、男、下走,不佞、愚以及自己的名……所代替;而第二人称则往往用尊称:上、宪、公、陛下
阁下、殿下、足下、尊前,左右、大人,以及别人的字来代替;
只有对身边的弟妹,子侄下辈和在学期间的学生,徒弟才可称“尔、汝”。至于第三人称,总是以尊者的郡望或县名来代称,不能直指。有专门的书籍《称谓录》可查。光是称呼,就算现代汉语文科博士来翻译,肯定都会出大笑话。这就是没有你要的那种字典和软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