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是否曾想过深入了解君王天下和君王降临漫画的内涵?在本文中,我将为你详细解析这两个话题,希望能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思考。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赏析↓
赏析:
“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扩展资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诗赏析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
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曹植: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他没在王位的厮杀中胜出,他没握住兵权的虎符,他没得到心爱的女人,没有可靠的兄长,没有富庶的封地,连父亲的宠爱也不长久。除去“曹”的王族姓氏,他就是个失败楷模。但他到现在也漂亮地活着。
一.梦里不知身是客
公元192年,曹操披铠执剑在武阳大破黑巾军,一路北上至兖州,迎战黄巾军。归来时铠甲也不及卸下,一把抱过小儿子。
那应是他一生最幸福的时候,能仰头看父亲的胡茬。曹丕蹦跳起来扮着鬼脸。五岁的孩子软软地喊:“子建,子建,我是哥哥。”孩提时代的记忆只是泡影,脑海中只剩被剃掉字迹的空白竹简。
在被岁月剥蚀掉血肉只剩骨骸的卷帙上,只言片语浓缩了他戏子样的一生:
“曹植,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又称陈思王。”
他无法挣脱的两个男人强势坐拥洛阳,他似一个配角儿,匆惶扬袖漫天甩动,没有一句台词。
他在燎烈日光下微笑,深夜疲倦地回到寝宫,烛光摇曳地揪心,铜镜上错落阴影。子建把生命的痕迹镌刻在他物上,整个时代和父兄身上无处没有他的印记,但看不到他一丝影子和感情,不解其喜怒爱好,干净得失去了颜色。
南朝谢灵运赞:“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中肯至极。
他满身疏狂倦怠,满脸笑容堆积,马蹄席卷的世界里,神明都坐下来倾听他空旷灵魂的回音。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但子建唯有才气可与之并论,其他缺失太多。李白疲倦因他喝醉了,玩累了,他甩手放开了,笑够了。曹植疲倦了,但从来没有承认过。
二.那不是父亲,是君王
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登台赋》
气势恢宏《登台赋》篇出自建安十七年的曹植之手。两年前曹操在邺城修建铜雀台,令一批文士“登台为赋”,十九岁的曹植也在其中。他站在冲入云霄的华美台观上,仰望着铜雀台的高殿重重飞檐,赞颂父王,歌咏江山,当然不忘了赞美铜雀台。曹操一读,极大满足了帝王好大喜功的虚荣心,文士们也称赞逢迎,曹操不禁动了“立长不立幼”的念头。
这该是他得意的时候,曹操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曹植这时候觉得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父王需要我,我哥也需要我!于是思索了一下,决定表表决心,作《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这首诗不知被后世多少少年大声嘶喊着,恨不得呕出心来证明自己:我愿献身社稷,使四方永宁。这确实是让人振奋的诗句,那白马少年铠饰金纹,弓腰紧握缰绳,背上箭囊颠簸,突然踩着脚蹬站直身子,拉满劲弓,漫天是金色流淌的夕阳,看不到遥远的故乡,倾颓红日在天边挣扎,勒马凝望,转身疾驰向远方。
曹植决定好好干。他二十三岁那年,曹操南征孙权,命其戍守邺城,想让这小伙子历练历练。为了表示自己的良苦用心,曹操给儿子写信说:“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曹植一看老爸这么重视我,拍着胸脯说:这事儿交给儿子,父王您放心!
当然他应该完成的不错,曹植也想干点大事,可奔三十的大小伙子还是聪明点好。曹丕缩着脑袋保持微笑,仰着脑袋随时听候君命,他早明白,在这个烽火四起枭雄逐鹿的时代里,那高举巨剑的人不是父亲,是君王。
曹植曾经私自驾车在“驰道”上行驶(古代专供天子行车所用的道路),开启专供魏王出行的大门。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
从他学会骑马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颗棋子。曹操等他长大,等得心都急了,他要小儿子跨上战马成为利剑,成为另一只强大的盾牌。诞生在乱世中的儿子是身不由己啊,连喜怒都要被左右。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从弟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挥了挥手:
“子建领兵前去救援。”
这下众人愣了,带兵出征意味着掌军权,曹操是有意要重点培养曹植。大家以为曹植必日夜整军备战,打个漂亮仗。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这家伙晚上喝得酩酊大醉,曹操派人连催几次,他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收了他兵符。
在他父亲看来,他应是大魏的利剑,军队所到之处,旌旗蔽空,席卷之处攻无不克。这才是曹操想要的儿子。但在父亲需要的时候,他没有握起刀剑,而是握起了酒壶。他没有披上甲胄站在自己的位置,在天下的博弈中,他没按既定的轨迹起到自己的作用。
无法搅乱棋局的人,就只能被卷入洪流。
三.那不是兄长,是世子
年幼时,他一定非常疼爱曹植,所以在弟弟一步步向他走去,念出七步诗时,他会心软。
曹植学步时定曾紧紧握住过他的衣角,他一定背着曹植满皇宫的跑过,那时他是兄长。
他们长成了优秀的男子,爱上了同一个女人——甄宓。
曹丕随父亲征讨袁绍,提剑冲入屋中,看到个蓬头垢面的女子:
“抬起头来。”
他傲慢地举着剑。那女子拂开乱发,时间就停止了,他手中的剑哐啷掉在了地上。他看到了那张脸,多少污垢都掩饰不住玉石一样的美丽,在这阴暗的屋子里,在这动荡的战火中,在这漫天的泪水中,不顾一切的美着。
江南有二乔,江北甄宓俏。
曹操回绝了曹植的赐婚请求,曹丕则抱得美人归。
甄宓被送回宫时,曹丕正追随父亲厮杀在战场,这是他想要的土地,这是他要争夺的天下。而曹植此时正一袭白衣在后花园晃悠,痴恋着落魄忧伤的美人。她轻挽着云鬓,不施粉黛,看日升日落,看月朗星沉,连笑容都这样脆弱凄惶,好像琉璃的杯盏,一触就会碎裂。
他怎能是君王?在这乱世里君王要着战甲跨骏马,在远方厮杀。他怎有资格去爱?他不是君王,连长久的庇护都给不了她,除去“曹”的姓氏,他什么也没有。他为了用诗赋铭刻美人,回绝了天下。
曹丕处死了甄宓。男人握着矛戟挑起天下的战火,转身瞥见了她。即使她抬起头来的那一刻他丢下了兵刃,但抹不掉满身的血污戾气和手心上剑柄磨出的茧。他们的初遇如同谶语,即使他们冲得破漫天的战火,但中间还有甄宓的泪水相隔。曹丕拾起了矛戟,他不是弟弟,爱是虚幻贵重的东西,他不愿也不想承受。
他赐给了曹植甄宓的枕头。曹植信步在洛水畔,满面泪水呼唤着,分不清生死界限,只看到水畔披着轻纱的女神,赤脚步入水中。光线映着四月浅色的花瓣,流淌在初春清冽的水波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她安静遥远的侧影,玉石一般美丽,薄纱在风中与阳光交织,眼眸清澈的像洛水流淌。他尽力挽留着自己的记忆: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他遥望着曹丕在战马上岿然不动的身影,坚实的好像能担负整个国家,不曾回头看一眼。原来君王的背影是这样子啊,是被甲胄包裹的青铜色曲线。
他该知道了,与那君王除了血缘,其他一切早无瓜葛。
他努力的结交谋士,想成为更好的人。他把曹操当成父亲尊重着,但曹操要的是领兵者和继承者。他把曹丕当成兄长仰慕着,却被卷入了王位争夺,被困其中。
他沉迷自己的天空,最华丽的外衣,就是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往生路上,仅留下此世的才气。在父兄的护佑下长大,与爱的女人相守白发。不必为天下,只要赋洛神就好。
为自己活一次,子建这样的人,该有更好的人生。
古代的君王,为什么要“南面”治天下
我国古人很重视南方,帝王大都坐北朝南,天子诸侯见群臣以及卿大夫见僚属都是南面而坐;甚至在他们百年之后的陵寝,其墓碑也总是坐北朝南的。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对我国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乐奀认为“坐北朝南为尊”源自于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五行八卦之说,最早见于《周易》。我们知道:在我国,建房子是很讲究房屋的朝向的。房屋大都背北正门向南,称为正房,而向东西的称为厢房。
正房都是由家里的长辈住,这也体现里中国传统的“孝”。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地球自转导致日出日落,而我国处在地球的北半球,所以面朝正南的房子总要比其他面向的房子在一天里获得日照更充足,所以久住在这个(面南)房子里的人就比较健康。
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简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人杰。
但那时我们的老祖先们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自然解释不了为什么住在面南的房子里的人就比较健康,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五行八卦”之说。按其说法:东方为木,南方属火,西方为金,北方属水。而皇帝是龙的化身,当然要坐在水上去压火,这样才吉利呀!作为九五之尊的天子皇帝,自然也要让天下丞民对他尽忠尽孝,住在面朝南的房子,坐在面朝南的座位上。
而《周易·说卦》中说:“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意思是说,在八卦之中,离卦象征光明。当太阳处在正当中的位置时,照耀南方,使万物显明,都可以看到,这是代表南方的卦。
所以帝王取法离卦,坐在北方,面对南方接见群臣,听取天下政务,象征面对光明,治理天下。故而《周易·说卦》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古代君王登基之后便向南而坐,位置都是坐北朝南的,称为“南面称王”或“南面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