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最易读书库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微信读书12题题库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读书的名言和古诗

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古诗

最易读书库 微信读书12题题库

导语: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关于读书的额名言和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读书的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最易读书库 微信读书12题题库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6、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9、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10、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1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4、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15、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1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18、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19、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0、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2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2、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3、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24、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25、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___于谦《观书》

26、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27、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__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28、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29、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___谢逸《送董元达》

30、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____黄庭坚《送王郎》

31、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____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2、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___刘昚虚《阙题》

33、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____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34、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____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35、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____王建《寄旧山僧》

3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____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7、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关于的书的名言警句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3、非读书不能入圣贤之域。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

4、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6、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0、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1、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法郎士

12、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马克思

13、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14、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门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15、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1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7、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18、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19、字典、羊皮书、腐烂的拓片、发霉的简牍,成捆成捆的卡片上扎着的皮筋已经老化发黏。沙发后面堆积着一个个空酒瓶,有我的,也有我前任的。那老鳏夫已经长眠地下,虫子像当年这读书人啃书一样正啃着这读书人的脑子。这竟然是我的世界,这竟然就是我生活其中几十年的世界!这也算是生活?可这就是我的生活!

20、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使之付诸实现。

2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2、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3、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卡耐基

24、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25、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27、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对联集锦》

29、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30、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3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者朱熹

32、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33、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3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5、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夸美纽斯

3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宪成

37、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38、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艾迪生

39、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40、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当数读书。

4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

4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5、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46、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48、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49、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

50、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陈平原

51、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52、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5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6、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57、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58、读书本意在元元。

60、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61、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62、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63、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64、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

6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66、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6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

68、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6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1、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论文学》

72、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73、没有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75、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77、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78、有些人读书为了思考这是少数人;有些人为了写作

7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0、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8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8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83、喜欢读书,心境不好时,读书得以改变心境。心境好时,心境可以改变书的意境。当所有的渴望都离我远去时,只要手中还有书在,那希望就没有离去。

84、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87、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88、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89、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90、要做这样的女子:面若桃花、心深似海、冷暖自知、真诚善良、触觉敏锐、情感丰富、坚忍独立、缱绻决绝。坚持读书、写字、听歌、旅行、上网、摄影,有时唱歌、跳舞、打扫、烹饪、约会、狂欢。

91、读书,对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种高尚的享受;我珍视书籍,它是我热爱的癖好。

92、代人作代,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代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93、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9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96、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

97、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98、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100、只会读书的女人是一本字典,再好人们也只会在需要的时候去翻看一下,只会扮靓的女人只是一具花瓶,看久了也就那样。服饰美容是做好一个女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你还需要多看书。这样你会发现生活更加美好。

101、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103、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105、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106、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经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107、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108、读书要从薄到厚,在从厚到薄。

109、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青年人要努力学习》

110、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112、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115、不经三思不求教,不动笔墨不读书。

116、言读书编类,语言相似者,事做一处,便见优劣是非。

117、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119、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120、读书之于脑,犹运动之于身体。

122、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124、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126、空虚无聊的时候就读书,但一定得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计划。

12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128、如果说,读书是在奠定人生的基石,在梳理人生的羽毛,那么,实践,就是在构建人生的厅堂,历练人生的翅膀。是不是,人生经过了实践,才能真正矗立、飞翔在天地之间?

129、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131、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132、求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133、生活就像在博物馆里走过场,要过一阵子你才开始吸收你的所见,思考它们,读书了解它们,记忆它们因为你不能一下子全部消化。

134、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3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39、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读书录体验》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明薛瑄

14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佚名

145、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好日子是皮囊,须人为地填充灵魂。这灵魂哪里来?读书得来,修养得来,智慧得来;安静中得来,爱意中得来,松弛中得来;不烦躁的时候得来,不虚荣的时候得来,不贪婪的时候得来;懂得珍惜的时候得来,懂得尊重他人的时候得来,懂得维护健康的时候得来。

147、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148、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49、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150、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152、连广告也信,读书读傻了吧!

153、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155、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158、如果你已经准备好去找寻你的人生目标,那就去追随那个声音吧。回到那个你最能清晰听到它的地方。对某些人来说,这个声音会在清晨,在繁忙的一天开始之前。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会在听音乐、看电影或读书时显现。也可能在他们漫步于林间或山岗时显现。

159、读书不想,隔靴挠痒。读一书,增一智。

164、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佚名

166、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167、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168、读书要玩味。程颢

17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7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73、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176、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177、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马云

179、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180、非读书,不明理。――李光庭

181、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84、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

185、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英国)培根

186、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87、才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188、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8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92、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彭兆荪

195、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196、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19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0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02、读书应防迷,做事应防浮,前进应防颠,后退应防馁。

203、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读书杂谈》

206、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09、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培根

21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214、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217、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220、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胡适

221、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

223、读书贵精不贵多。书摘

22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26、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227、拿份报纸上厕所,俺是读书人。

229、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把寂寞的时间兑换为储备的黄金。

231、读书是勤奋和智慧的结晶,你们这帮人,勤奋约等于零,智慧等于零,加在一起恒等于零。

232、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241、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242、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王永彬

243、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244、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4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48、嫁给一个男人前需要考验的几关:通过旅行考验心胸;通过读书考验心灵;通过逛街考验耐性;通过家务考验洁净;通过朋友考验宽容;通过同事考验名声;通过下厨考验胃情。

249、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250、要有喝下午茶、阅读书本、听音乐的习惯。

256、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切斯特菲尔德

260、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26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64、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

266、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269、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271、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273、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袁牧

274、养成读书的习惯,人就一辈子不寂寞,关不成读书的习惯,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275、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277、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279、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神童诗劝学》

;

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人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另一种观点:四库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大浩劫。

至于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就更是搞的彻底,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中华历史上的民族政权交替时代有过,但从来没有一个像满清统治者这样,彻底摧毁中华的衣冠、服饰,彻底绞杀中华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彻底把中华弄成完全顺服的走狗!满清统治者非惟酷毒暴虐、戾于刑狱;所“汉化”深者:工于心术而极力摧残中华,尤其中华士人之民族意识!较之前代的外族统治者,更加阴险、卑劣、刻毒!难怪鲁迅先生说:“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应作“仄平”,两个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为“宋主”并不涉及音律问题;“寄奴”二字也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了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这是多么自觉的奴才态度!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病后杂谈之余》)。至于那些奴才走狗们说什么根据《高宗实录》(这又是一部可以唬人的著作),这个《四库全书》是乾隆帝亲校(够他校一辈子的),纪晓岚亲自三校。这除了给出版界、学术界增添些笑料还能说明什么呢?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永乐大典》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每韵下列单字,每字下列各项文史记载,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

现状

《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春秋讲义

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说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以齐襄迫纪侯去国为讬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时当韩侂胄北伐败衄,和议再成,故於内修外攘、交邻经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类,并阙而不释。考宋代於丧服之制,避忌颇深。如“何居”“居字”语出《檀弓》,《礼部韵略》即不载,其他可知。溪之不释此类,盖当时讲幄之体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长子桷锓本金陵学舍,沈光序之。宝庆丙戌,牛大年复刻於泰州。其《序》称是书期於启沃君德,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盖非经生训诂家言,故流传未广。陈氏《书录解题》不著於录,殆以是欤?《宋史·艺文志》作十卷。王瓒《温州志》作三卷。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外间绝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所采,尚散见《经》文各条之下。今谨为裒辑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所阙,则取黄震《日抄》所引补之。仍从《宋史》厘为四卷,而每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故其间从《公》、《谷》者并附案语於下方焉。

所以<四库全书>规模更大,但<永乐大典>资料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