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沐浴洗澡分别指什么

区别只在于洗的身体部位不同。

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讥日》记载道:“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

官员回家洗澡叫什么假,明朝官员假期

意思是:

沐,就是洗头。洗则是去脚上的污垢。盥就是洗手,浴是洗净身体上的污垢。

由此可见这沐,浴,盥和洗的区别沐,浴,盥、洗的其他史料记载:

《说文》: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

二、古代官员真的有洗澡假吗

古人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讲卫生,从对洗澡的重视便可以看出。

官员回家洗澡叫什么假,明朝官员假期
汉律,五日一赐休,得以归休沐出谒。——《海录碎事臣职官僚》

洗澡假是源自于汉朝,只是针对官员的一种假期,期限是工作五天后有一天时间是专门用来洗澡的。在先秦时期洗澡更是一种礼仪,孔夫子觐见鲁国君主之前每次都要沐浴更衣,即使上午回来下午还要去,中午还要沐浴更衣一遍,当然特殊情况列外。直到后来地方官员进京面见天子述职时也保持着这一礼仪。

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请;足垢,汤请洗。——《礼记·内则》

古代人针对洗澡还专门制定了一套流程,“浴用二巾,上下绤。出杆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屡进饮。”不仅如此,古代还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沐浴露”,不过多是以草药制成,出来清洁以外还带有驱寒、预疾、香体等作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浴池,唐朝时期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的浴池还参杂了政治因素,参考杨贵妃给她干儿子安禄山洗礼,具体就不过多介绍了,华清池也是在唐明皇和杨贵妃之后才出名的,白居易一诗《长恨歌》中曾写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在南宋时,因为当时已经发现了煤炭,所以热水浴池开始在城镇中普及,热水浴已经成为城镇居民能消费得起的项目。明朝时期部分地区到了农历六月六男女老少以及家畜都会聚集到河里去沐浴,因为当时医疗条件差,也是古代人民利用天然资源预防疾病的典型例子,清朝时期澡堂子开始流行,以京津为代表,据说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时还曾体验了一把搓背和足疗,并且亲自提字“扬州搓背,天下一绝”,清末到民国的一段时间内老北京的泡澡堂子就已经成为老少爷们离不开的项目了。中国的沐浴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头百姓,都有自己独特的沐浴文化圈。

三、古代在朝当官有假期吗

在我国古代,多数朝代的官员是有假期的,但情况各有不同。

秦代及以前没有休假制度,官员如果有特殊情况需提前请假。请假的内容基本有两个:一是因病回家休养。二是年纪大了,告老还乡。

西汉开始有了正式休假制度。公务人员上4天班,第五天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称为“休沐”。

到东汉,休假制度又放宽,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团圆。

唐朝,休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各级官员比较幸福。每10天休假1天,就是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称这“荀假”。同时享有各种节令假,有元旦、冬至、清明三个“黄金周”七天假,还有三天假期的中秋、夏至、腊日,还有一天假期的20多个节日,此外还有探亲假,婚假,丧假,病假等。

宋朝是假日最多的一个朝代,官员最幸福。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还有一个省亲假。因此,宋朝官员实际享有的假期98天。

元代的法定节庆假日太少,只有16天,那时的官员比较命苦。

明朝,官员月假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共放假18天,每年休假则只有50多天,比宋朝少了将近一半。

清朝初期,节庆假日一开始甚至比元代还少,朝廷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后来,休假制度稍显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