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演义有神话版吗

有一个专门写关云长的,是关云长走麦城死后不服找阎王理论说他一生重情重义,为什么死后没有全尸之后阎王就和他说他一生杀的人太多,都是没脑袋呢。为什么他死后有脑袋?但是给他封神了之后开始的。

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叫什么哪里能看?

神化版三国,三国演义有神话版吗

二、三国演义青少年版

问题一:三国演义青少年版和原版有那些差别?原版比青少年版更详细,更不易理解,原版比青少年版更好,只要你能看懂,有耐心看懂

问题二: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青少年版赤壁之战①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他只等士兵练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领,就下令渡江。

神化版三国,三国演义有神话版吗

周瑜手下有一员老将,叫黄盖。他对周瑜说:“曹军八十万,我军才三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如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想了想,说计策有了,便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黄盖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他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帆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不一会儿已经来到江心,船头的大旗上分明写着一个“黄”字。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二十条,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很是高兴,毫不防备。

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了,黄盖叫兵士们把二十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被铁索连着,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又蹿上岸去,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

火光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曹操坐小船逃上北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追来了。曹操见手下的兵将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得带着他们从华容道逃跑了。

【注释】

①本文改写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成书于元末明初,是由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和说唱故事,吸取《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的。小说反映了汉末的社会动乱和魏、蜀、吴三国形成后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用浅近的文言写成。情节曲折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大。

问题三:三国演义青少年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浪漫主义改造现实主义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实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其实这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都是虚实相间,穿越恶搞;古今兼顾,讽古说今;一段故事,说两朝事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特点。《三国演义》把这种艺术方法发挥得很好,一方面,既尽量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会肯定有与三国人物相似类型的人,所以又尽量去符合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或引导,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国演义》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时代是迥然不同于明朝的一个时代,三国时代没有青楼和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真、善、美,是很单纯、很典型的汉文化;而宋朝、元朝和明朝有大量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统治者心中以及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也很大,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得以长久发展,民间实际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淫、佚、假、丑、恶、作奸犯科、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可以广泛宣扬。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中有长久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恶搞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知识含量更丰富。三国时代最适于作历史演义小说,所以《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是“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改造”史实的范例”,在唐传奇故事把佛教文学艺术初步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把佛教文学艺术应用到历史演义小说领域。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演义小说,但成就都没有超越《三国演义》。

编辑本段

作者名片

罗贯中,明朝小说家,生于元末明初(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罗贯中省祁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志传》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

问题四:三国演义青少年txt版白话文的,很不错!!

问题五:青少年版三国演义原文中的精彩片段这段讲的是: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无能,老百姓们连连叫苦不得。河北巨鹿人张角三兄弟乘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使朝廷不得不张贴皇榜,招兵买马。而有人看了皇榜后,不住长叹,另一个人责怪他,后来就谈上了国家大事。原来,叹气的叫刘备,是汉室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现在以卖草席草鞋为生,另一个叫张飞,是个杀猪的。两人正谈着,一位壮士路过,问后得知,那人名叫关羽,前几年杀了家乡的一个恶霸,现在四处流浪。三个开始谈起了国家大事,最后决定在桃国结拜兄弟,为国家效命。看了某本书后,有不少感触。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华”时代还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

秦王苻坚,它是各有眼光有气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输了,加上其又是个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统***史学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难堪。若比较当时的前秦与东晋,就可以发现其实在苻坚统治的秦国,可以说是朝气蓬勃,与唐太宗的气度和架势有得比。只不过在“淝水之战”离奇失败,就被人说胡人是败类。

类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称为“*雄”,似乎略带贬义,的确,它是诡计多了点。而它南征失败,又被人说成很不堪的样子,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观点。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坏人,我认为,曹操不会如小说中所说的没用,只不过书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国,且次书以刘备开头,读者很自然的就把他当成主人翁,加上现在对刘备的仁慈之类的赞美太多,当然就把曹操发动的战争说成不仁不义的侵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攻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他以先帝遗命为由,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不是人?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诛之?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书中虽把诸葛亮神化了,却不能改变历史: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却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过相信权威,不要被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所蒙骗,有时该好好重思一下某些问题。

问题六:三国演义青少年版全集下载,急求。。 5分下载原版吧。青少年版有一些改动

问题七:求三国演义青少版。《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问题八:青少年版三国演义有几回 33章

问题九:《三国演义》哪个版本适合初中生阅读?建议少儿版和古文版都去看一看

最好先看少儿版,把大致意思读懂,再去看古文版会比较有意思。

这是我的建议,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并且采纳我的答案,谢谢O(∩_∩)O谢谢

三、关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完全是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可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

首先要确定的是《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小说容许夸张和虚构。如文中桃园结义,大战长坂,草船借箭等未必史上都有,而写这些的目的是为突出作者的观点、立场。我等评武论谋者当然要以作者的立场为核心,剖析作者意愿。再提出个人有意见供大家共同探讨。

小说表明观点通常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典型的例子有吕布、关羽、诸葛亮等人的描述上。

先说关羽,光荣三国系列游戏中的关羽武力排吕布、张飞之后例第三,而偶所打过的所有三国游戏中,无一例外的将吕布排第一,且除《烽火三国》外其他各游戏开发商像商量好一样吕的武力全是100,只是兵器武力增加上有些差异。这是《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意思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第一:

三英战吕布,二十合战不下纪灵

论点一:三英战吕布被人已经研究的N万遍这里就不多说了

结论:吕布比关羽强

论点二:被张飞不十合斩杀的纪灵和关羽战了二十合不露败绩。

结论:有场外因素,比如关羽人马困乏,且关羽有‘贱驱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之说。关羽同意纪灵歇战,首先是关羽傲上而不辱下。再则关羽那匹瘦马只怕是累得不行了。而歇战后纪灵不敢再战就不能说纪灵同关羽战平了吧?关羽小胜纪灵,张飞强于关羽,关羽的那句‘吾弟翼德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说得就是这战吧(此时一定有人要说我所言与自己的论点背道而驰,非也,请后下文)

第二:

马超与张飞战了六七百合胜负未分。关羽坐不住了,看老诸的信上是怎么说的“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乃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

论点:关羽绝伦超群?

结论:先且不论关羽是否超群。简单的说如果关羽不及张飞,打不过自己兄弟还说得过去,连个刚来的外人都打不过以关羽的为人会甘心吗?诸葛亮还敢提马超和张飞并驾齐驱?关羽不在张飞之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且看下文)

第三:

做个简单比较

吕布平张飞(50合),又战一百一二十合平手,张飞平许褚,许褚平吕布(20合),许褚平马超,马超平张飞,许褚平徐晃(50合),徐晃负颜良,徐晃负文丑,关羽右臂少力平徐晃(80合),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论点:一刀斩颜良,四合诛文丑。是真实武力体现吗?

结论:不是。真有这种实力武力应在150以上。那属无效战例吗?也不是。此两战有众多场外因素,关羽凭赤兔胜了第一场,而第二战文丑是心怯所至。那为什么说不属无效战例呢?主要表现在程昱、曹操对其的信心、关羽的自信、袁绍的盛赞,

程昱:“某举一人可敌颜良,非关公不可”。曹操,大喜,去请关羽。关羽:“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和张飞一起呆久了怎么卖猪头都知道了)。袁绍:“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因此,关羽斩杀二人有些偶然,但胜他们是必然的。

综上述,关羽从三英战吕布二十合战不下纪灵到斩颜良诛文丑这两段时间上唯一的差别就是赤兔。关羽得赤兔后胜(这咱就不说是杀)了间接平张飞、吕布的武将,张飞杀了关羽未得赤兔前小胜过纪灵,吕布和超一流武将全是平局(一场胜绩也没有),而关羽得赤兔后胜两名超一流武将,很明显,关羽得赤兔后的战绩比张吕二人要好。作者故意错开世上只有一匹赤兔马从而达到关羽天下无敌的目的,而这么委婉的表达方式应和民间传言吕布无敌有关,说得太直接会招惹非议。

既然要突出关羽,那民间传言比关羽强的吕布张飞就要被丑化,就有了无谋的吕布、莽撞的张飞。吕布,三姓家奴,和关羽的义薄云天刚好对立,并把他说得除长相和武艺外近乎一无是处。但吕布还辕门射戟在陈宫面前炫一把谋略!最冤的还要说张飞,长坂桥独退雄兵,计捉严颜,智取瓦口隘,这三处张飞耍计谋有个共同点就是关羽都不在场,这就有点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了,孙悟空在场的时候老猪就一无是处。而知春秋明大义,读过书的关羽却一次像样的计谋也没有。张吕二人何其冤也!(三国八:吕布武108智27政22魅36;张飞武103智31政26魅43;关羽武102智80政69魅93;三国九:吕布统94武108智25政16;张飞统83武103智35政22;关羽统93武102智77政64)吕布在九中终于多了一门功课超过了九十分,但智力课比以前更差了。。。

如果《演义》想表达关羽第一那又如何理解人们认为的关羽排吕张之后呢?这首先是民间传言的吕布无敌论,那张飞可以和吕布战平自然就被认为第二了。作者没能改变人们的看法,说明作者在描述上不能算成功,以偶个人之见最重要的是在丑化吕布的能力同时作者事与愿违间接的美化了吕布的武艺,在看到曹操惧怕吕布时,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吕布太勇猛了,因为人们心中的吕布除了勇猛什么都不行。而史上的吕布果真是这样的吗?若吕布真是一夫之勇怎么有那么多的追随者?若吕布仅一夫之勇曹操会那样怕他吗?书中的描述不足以叫人信服。

事实上吕布和三国没关系,吕到死也不知道他所在的时代叫前三国时代,这个角色只是对三国的形成做了点“贡献”,在三国中的地位和袁术、袁绍差不多。吕布超群的武艺类似于金大侠《射雕》中的王重阳,而关羽当然就是郭靖。会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左右互搏术的郭靖俨然已超越了前辈王重阳。而后人将吕布例在关羽之上就像某版《射雕》电视剧中,王重阳华山论剑中,以一敌四夺得天下第一的称号。而金庸先下笔下的王重阳是五人评论出的第一,以一敌四的战斗纯属捏造,金大侠可没说郭靖可以一敌东、南、西、北四个老头,这也不现实不是吗?(扯远了,呵呵)

说到这,拥赵族们一定不服了,你小子说了半天天下无敌竟然对赵云支字不提?那咱就说说赵云吧,《演义》说赵云死时年登70,那赵云比关羽年长(可参考偶前些日的《赵云年龄说》),而关羽也在被封五虎将时说‘赵云吾弟也’的话,作者为什么会出这种错误呢?赵云年登七旬建奇功应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佳话,更具说服力,那救公孙战文丑‘少年将军’是不能成立了,此时的赵云应在 30-33之间。文中描述赵云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周仓说他极其雄伟。那赵云应是那种块头很大,长相俊朗的人,而不是游戏《赵云传》中的那个奶油小生。而后人之所以会把赵云越来越中性化,其实跟文中的‘少年将军’有关。作者之所以将赵云的年龄缩水是为了让赵云成为继吕布、关羽后的第三个天下第一,既然是关羽的继任者自然要年少些。文中关羽自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后,就只和老头黄忠打个平手,单刀赴会只是理论上的勇猛,作者想告诉我们‘郭靖’还是无敌的,而实际上此时的关羽只是在等什么时候进棺材。战场上此时真正的无敌是赵云,赵云的无敌表现在得青罡后。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赵云得青罡前只和文丑战平,这就成功错开了有青罡的赵云对吕布、关羽了。但赵云的年龄和关羽接近,甚至更长。因此,赵云在文中的角色比较尴尬,他接了关羽天下第一的位置,当关羽死后赵云年却事已高,所以赵云在文中的位置类似于康乾盛世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16年,而关羽挂掉 9年后赵云也挂了。因此赵云在小说中应属于一个过渡者,他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将天下第一传给下一任。

先且不论姜维和文鸯谁更强些,就作者意愿,接赵云班的无疑是姜维,姜维和老赵战平,并且得到赵云的赞赏,作者的意图很明确,且就作者的立场而言蜀国才是正统,主角当然是蜀国的人。那要表明姜维是天下无敌为什么不说姜维和赵云战上两三百合不分胜负,却只说战数合呢?这不难理解,后三国勇将凋零,真正的原因是连年的征战造成的,可以想像那些长得精壮的士兵都是冲在前头的,老弱残兵通常都在二线充数,在前三国像关羽这种人本也不是准备去应募当兵的吗?如果关羽也是士兵能否活到四十都是未知数!那我们就要庆幸还好有刘备在那接帮结党,给他个小将做做了。我们在后期三国的不难发现,将军们要嘛是名门之后要嘛是以谋略见长。因此要说姜维与赵云战两三百合作者也是底气不足,但又不能直接说姜维打不过赵云,所以只有说斗了数合,再让老赵夸上几句,间接告诉我们下一任到了,赵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姜维成为真正的第一要到魏延死后!

姜维‘第一论’文中表现有四点:

第一:

老诸死时留下遗命说姜维有勇有谋可以断后,以前这种活是赵云做的。

第二:

文中两次说邓艾极有谋略,从未说其勇猛,而姜维的勇猛经常被提起。这其实对邓艾极不公平。

第三:

文鸯和邓艾五十合战平。姜维比文鸯在后三国的地位类似关羽比赵云。

第四:

姜维的勇猛不能和吕布赵云等相提并论,但就临场应变能力却是全部三国中最强的。落马杀杨欣、一张弓杀郭淮是为佐证。

接下来再说说诸葛亮,前三国的谋士郭嘉的作用和吕布差不多,都是为三国的形成做贡献,而前三国可以和郭嘉相提并论的只有贾诩。郭嘉计谋更具侵略性,适合当时没什么实力的曹操,而贾诩更多的是明哲保身,这很像他的性格,如果贾诩是个女的,必是人尽可夫的女人,但随便嫁鸡嫁狗都能把丈夫驯得服服贴贴。而《演义》中诸葛亮除武艺外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