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太空为什么要穿太空服
舱内航天服顾名思义,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内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发生密闭舱失压等事故时,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航天服因具有充压和加压的重要功能,将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作用。舱内航天服通常是为每一位航天员定做的,它是在高空飞行密闭服(简称压力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压力服的特点是,当它在充气加压时可呈拟人状态,人在其内全身可处于同一均匀的大气压力环境中。当航天员在舱内使用航天服时,必须将航天服与舱内环控生保系统连接使用,舱内航天服工作时应与舱内通风供氧装置连接,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小气候环境,用于防护低压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如有需要也可增加对高温、低温或有害气体环境对人体危害的防太空服护作用,如果应急救生时间较长,根据需要也可配置尿收集装置,使航天服还具有收集和储存航天员尿液的功能。舱内航天服一般由航天头盔、压力服、通风和供氧软管、可脱戴的手套、靴子及一些附件组成。航天头盔,一般带有密闭的启闭机构和球面形的全景面窗。压力服,是航天服的主体,一般为连体式,具有很好的气密性,能够在充气加压时保持拟人形态,并保证人体关节活动的一定范围。航天手套带有密封轴承的腕部断接器,既可以把航天手套戴在压力服的袖口上,并保证气密性,也可以将手套脱掉。靴子,有与压力服构成整体的靴子(不单独使用),也有具有断接器的可穿脱密土封靴子,还有可穿在压力服限制层的套靴。航天服通风供氧软管,应与舱内通风供氧装置相连,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给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提供全身的通风,使航天员处于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当座舱出现压力应急时,给服装通风的风机会自动关闭,使航天服处于密封供氧状态,应急供氧装置通过服装供氧软管将氧气送入航天服内,一部分氧气将进入头盔内供航天员呼吸及头部散热,然后由压力调节器排出。舱外航天服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是航天员走出航天器到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舱外航天服大约重275磅,除了具有舱内航天服所有的功能外,还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液冷服),以保持人体的热平衡,并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舱外航天服主要由外套、气密限制层、液冷通风服、头盔、手套、靴子和背包装置等组成,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个人防护装备。它的结构特点是:采用硬质的上躯干,上面装有双臂和生命保障系统组件,头盔与上躯干为一整体,不能跟随航天员头部运动,通过气密轴承和一个自由度的关节连接来保证四肢各关节的活动性能。有硬结构,也有软结构部分,是混合式结构,软的部分采用气囊和约束结构。外套是由多层防护材料组成的真空隔热屏蔽层,具有防辐射、隔热、防火、防微陨石的功能。气密限制层是舱外航天服最重要的部分,通常选用无毒性、重量轻、抗压强度高、伸长率小的织物和像胶材料制成,它的作用是保持服装气密,限制服装膨胀,使各大关节具有一定的活动度。液冷通风服穿在气密限制层内,在服装的躯干和四肢部位有网状分布的塑料细管,液体流过时可将热量带走。此外还装有通风管。头盔有两种,均通过颈圈与服装连接,一种是面窗可随意启闭,在应急减压时可自动或手动关闭并自锁;另一种是由聚碳酸酯模压成头形壳体,平时不戴,必要时戴上。头盔外还有防护罩和护目遮阳装置。手套、靴子与服装通过断接器连接,袜子和气密限制层连成一体,通常有3种型号供选用。背包装置,又被称为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二氧化碳、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当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将背包装置与舱外航天服配套使用,可以保证航天员在舱外活动长达8-9小时之久。当舱内生命保障系统发生故障时,也可为航天员提供应急生命保障。
二、太空服是谁发明的
唐鑫源博士出生于中国江苏无锡唐氏纺织家庭,在上海长大。1936年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后返回中国,出任协新毛纺厂厂长、中国纺大、上海纺织专科学院、中国纺织学院教授和副院长。1949年,他再度赴美深造获博士学位。此后,他在休斯顿太空中心工作,任总工程师,当时他是那里唯一的中国人。
从“水星”号、“双子星”号、“阿波罗”号到今天的航天飞机,30余年来美国太空发展各个阶段使用的太空衣,都出自唐鑫源之手,甚至未来的太空站所需要的太空衣,他也在退休前提前设计完成。在解决太空人排尿问题时,唐鑫源发明了一种能吸水1400毫升的纸尿片,后来也被移作民用。
1987年,太空衣发明者唐鑫源博士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特殊工程成就”奖章和美国太空基金会赠予的最高荣誉“太空技术名人堂”奖牌。78岁的唐鑫源,选择了在人类登月25周年前夕光荣退休,这是在他再三要求下才获准的。
三、太空服有什么作用
太空服的作用:持宇航员体温;保持压力平衡;阻挡强而有害的辐射;处理宇航员的排泄物;提供氧及抽去二氧化碳。航天服有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种;美国和俄罗斯使用的都是软硬结合式的航天服。无论哪种航天服都由多层组成,它们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服装,但要求各层的质量要高、要轻、不能过厚,以避免影响航天员的行动。
宇航服的设计者们把宇航服制成多层的套服,一般至少有五层。与皮肤直接接触的贴身内衣层又轻又软,富于弹性,勇气传热,褶缝越少越好;内衣上还常安有辐射剂量计,以监测环境中的各种高能射线的剂量,避免宇航员误入危险的高辐射区。它还配备有生理监控系统的腰带,可测定心率,体温等生理情况。
橡胶密封的加压层,层内充满了具有相当一个大气压的空气,以保障宇航员处于正常的压力环境下,不致因压力过低而危及生命。
近代的航天服是1961年在美国问世的。当年5月阿仑·谢泼德第一个成功地进行了美国最早的载人航天飞船计划,水星计划的亚轨道飞行。飞行所用的航天服,是由当时美海军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穿着的MK-4型压力服加以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