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晚上得读书吗

要读书的

第一是养成孩子阅读的习惯

早晚读书(读书有早晚的说法吗)

第二,晚上家长有时间,可以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增加与孩子的交流

先让我们一起回想下,孩子在幼儿园阶段,那时我们觉得这是人生稍纵即逝的玩耍时光。大多数时间,我们并没有刻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而是让他们在自然中感受生活、陪伴他们一起玩游戏,或者是旅行。难道是我们不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吗?知道呀。

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可以独立阅读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时,我们总是自我安慰,以为自己的孩子认识字后就会爱上阅读,认字早晚在小学三年级后并无差别。

然而,现实会血淋淋的告诉你,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想象而已。妮妮曾是一个在亲子共读路上走过弯路的人,特别能体会小学阶段的爸爸妈妈阅读中最困惑的事。今天总结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1

早晚读书(读书有早晚的说法吗)

不爱阅读的小学孩子会有学习障碍吗?

进入小学后会感觉到一种压力。低年级的时候你就发现,为什么孩子们学上一两门才艺,比如说,舞蹈、钢琴或者绘画什么的,孩子一做完作业,几乎没什么时间,就到了晚上休息的时候。阅读的时间哪去了?

一两年后,我们发现,那些曾经爱读书的孩子可能更爱读书。而错过了幼儿园热爱阅读的孩子,依然对阅读没有兴趣。

最可怕的是,这种阅读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题目,读不懂题的孩子,真的在理解题和做题上是有困难的。阅读真的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仅是伴随着孩子认识字,实现理想化的井喷式增长。

2

儿童早期海量式的阅读究竟好不好?

其实穷尽一生,每个人能够阅读到的书也是有限的。书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书一定是要有选择性,把人生有限的时间给予那些值得让我们浪费时间的书。

其实孩子读书读得过多、过快和读得过慢甚至没有读书,在某些方面本质是相通的。中国人特别有智慧,经常说吃饭达到八分饱是最健康的状态。而过量的阅读与贫乏的阅读,就如同吃多了的饭无法消化,或者无法填饱处在饥饿,都是极端的状态。如果这两种状态一定要作出比较,我觉得适度饥饿的状态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它会激发孩子主动阅读的乐趣,也会在这种过程中体会到精神食粮的愉悦。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阅读应该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小的时候过度的给予,也有可能会让孩子在某个阶段对阅读心生厌倦。

3

父母怎样做,会把孩子的阅读引入歧途?

误区一:以为进入小学,就是放手的开始。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识字时,可以坚持给孩子朗读。可是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识字,父母们长舒一口气,给孩子买回一本本所谓的经典,对孩子说:“你已经识字了,这些书就由你自己来读吧。”

家长们这时普遍以孩子能否独立阅读,作为孩子是否爱阅读和具有思考能力的一个判断标准,过早地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却又为孩子关上了一扇门。

过早转身退出了孩子的阅读,主动放弃了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机会,丧失了主动发现孩子一些内心不良倾向的机会。

也因为父母的过早退出,把阅读这件事本身交给孩子,孩子在同一个阅读层级上,完全离开了父母的引导与讨论,慢慢的这种阅读会呈现一种原地踏步的固化,并没有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毕竟孩子对自我及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非常有限的。

以孩子有限的理解力阅读大量同类型的书,这一类应该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没有太多阅读障碍的书。其实,这对孩子来说这并没有通过阅读增进孩子的阅读理解力,甚至有点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

误区二:很多父母自己都不知道给孩子选书的标准是什么。

在选书这个问题上,容易人云亦云,觉得大家都买的就是好书大家都说好的就是好书。过度迷信权威,相信书单,容易照单全收。

其实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阅读的书单,大多数时候是班主任也就是语文老师开出的。这个书单,主要是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主要是文学故事、儿童小说。可以说,这样的书单本身只是孩子应该涉及的阅读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并不是说读完了老师推荐的书单,孩子的阅读体系上就是全面完整的。

误区三:把阅读当治病。

自己的孩子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马上就思考着买一点可以治这些问题的书,对于具体问题也许会对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有用,但对于小学中高年级段的孩子来讲,可能会在内心很排斥。他们会觉得父母,并不是那么真正的理解自己,而出现问题时,父母也是把解决自己问题的这种方式交给了冰冷的书本。放弃了用爱走进孩子的心里,放弃了陪伴孩子真正走过最需要帮助的时光。

亲子共读的美妙在于,当你走进这些孩子的读物时,慢慢的你会有自己的鉴赏力,在引导孩子阅读口味的多样性上,慢慢的,你会有自己的标准。这一切是你自己去实践,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发现的。这比任何专家、老师开出的书单都有价值。

4

小学阶段的亲子阅读是为了什么而阅读?

平时因为各种讲座认识了很多被称为学霸的父母,这里面有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也有孩子在目前初中高中阶段就读的。

我会经常观察这些不同年龄段的父母。我会仔细观察他们在朋友圈晒出生活中与孩子相伴的状态。我发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非常融洽。比如,妈妈们会晒出儿子很欣赏的同校女孩儿演唱的歌曲、孩子写的诗,再比如孩子与他们讨论的社会现象时的一些表达。

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暗示,小学阶段的亲子阅读本身不只是阅读,最重要的是亲子先行,建立一种融洽的亲子关系。

5

为什么说亲子阅读中遭遇的挫折也是一种机会?

这里常说的挫折会有两种,第一种是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与孩子亲子阅读,这会让父母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这种挫折是属于父母本身的。

第二种是父母费了很多的劲希望孩子阅读,他们眼中非常棒的书。可是孩子真的不喜欢,也没什么兴趣。这会让父母觉得也很挫败,觉得这本书白读了。

真的是这样吗?当父母能够正视是由于自己的问题导致亲子共读中的挫折,我相信发现错误,认识错误,都是改正错误的最好契机!

如果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问题时,当我们愿意以积极面对的方式去改进时,我深信我们的身体力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这是我们放下家长权威的时刻,也是我们与孩子的心真正贴近的时刻,所以说亲子阅读中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从本质上来讲,它们都是有意义的。

而孩子在阅读中出现一些不喜欢书的时候,其实更好的判断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可以过早地暴露出来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更好的扬长避短,是一个值得家长们开动脑筋正确引导的事情。

6

什么才是亲子阅读的正确打开模式?

一是建立与孩子之间爱的沟通,亲子先行,阅读为辅。

有温度的阅读才会持续,发自内心的喜爱,才会成为常态。其实任何技巧,都比不上开始做这件事坚持做这件事更有价值和意义。这是我在系统学习过阅读指导师以及看过大量指导阅读方法论的书籍之后得出的结论。

亲子共读这件事儿,有时就像走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当你看不见前面的方向怀疑自己坚持是否有意义时,回过头来却发现地上已经留下了深浅不一的那些脚印,而这一切,会在孩子母子跟你交流中让你惊讶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他无意间使用着你们共同的阅读的爱的密码时,亲子共读就已经开始有作用了。

二是一些家长自己不喜欢阅读,没有阅读习惯,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不需要多解释,大家都会知道,这个问题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我给这样的家长支招,可以请自己的孩子做自己的小老师,向孩子勇敢的承认自己在阅读中失去过很多快乐。也可以告诉孩子,那些曾经和自己一起玩大的小伙伴,正是因为爱阅读,如今某些方面很优秀的真实案例。

所以说亲子阅读,不只是大人引导孩子,也可以是孩子引导大人,这个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谁做亲子共读的引导者。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勇敢地请孩子为你朗读,你只需要给出孩子时间并用心地倾听,我相信这样彼此的陪伴,一定会是一种结结实实的共同成长。

7

我在坚持亲子共读一年后的变化是什么?

此前我在孩子的阅读中,也是比较随性的。从小学4年级开始,我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已经影响到了学习能力,于是决定在孩子阅读的路上拉他一把。

一年的时间,孩子的作文开始在比赛中获奖,孩子的思维体系更丰富了,孩子的语文成绩也因为有了进步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知道这些看起来似乎并不能代表什么。却代表了我们近一年的坚持和交流,正在让阅读这件事儿,成为我们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哪怕,还有那么多的知识要去学,还有那么多的功课需要去搞明白,我深信,在阅读中我和孩子正在一起经历的各种奇妙之旅,不亚于我们走出国门,一起张望世界时的那份惊喜。

前几天孩子写了篇作文叫“和时间赛跑”。我很惊讶孩子在这篇文章里的构思。原来,他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描写了时间行走的感觉,还进行了思考。和时间赛跑,不是拿来与别人比较,也不是说给别人听的理由,终究是自己的事儿。这篇文章呈现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惊讶,虽然语言还很青涩,整体感觉比较有童心,这种一正一反双向思维方式,正是我们平时在亲子阅读中对一些问题产生不同看法时的交流,对孩子开始产生的影响。

而我们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亲子阅读也不过才一年而已。所以说小学阶段的亲子共读,任何时候都不晚,只要你愿意,从现在开始吧!

我也在阅读的童书的过程中,爱上了亲子阅读推广。我也很愿意通过自己的实际阅读,把感受到的快乐、悲伤、幸福等各种感觉分享给大家。生命的体验就在于总能在未知中获得惊喜。在和别人同样工作8小时的之外,我有了更多属于自己在阅读童书中得到的快乐。

这些快乐开始变成了我流淌着的文字。这些快乐是建立在孤独和迷茫之后,走上亲子阅读推广后,才懂得在阅读这件事怎样才可以真正的帮助自己的孩子。

小学阶段,能坚持亲子阅读受益的,肯定不只是孩子,一定还有那些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爸爸妈妈们。这个暑期,正好是最难得的亲子共读契机,不想尝试一下吗?

二、读书有早晚的说法吗

读书没有早晚的说法。

虽然在中国,大多数的大人都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但大家都相信孩子越早读书越好,而且读书越早更容易成“神童”、“天才”,而生怕孩子开始阅读晚了会变笨。于是就有了3岁背唐诗、4岁看红楼梦、5岁看盗墓笔记的“天才儿童”出现。

实际上,少数孩子在4岁的时候,会真的很想看看书,并且能够认出一些常用词语,但从孩子的成长发育阶段来看,如果孩子暂时对阅读没有兴趣,也没必要强迫孩子也这么早开始阅读。

另外,即便家长真的能够强行将孩子开始阅读的年龄提前,这种“优势”在孩子上学后会很快消失,提前开始认字看书的孩子大多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候,就会失去相对同龄人的阅读优势,到那时候,所有孩子们都能自然地掌握同样的技能。

而如果家长们是因为担心孩子将来学习成绩跟不上,而想要强行让孩子提前开始阅读的话,更应该注意了。据研究证明,决定孩子上学后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不是家长强迫孩子提前学习了多少东西,而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家长们应该做的,是让学习阅读的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强迫孩子学习。无数例子证明,鼓励孩子学习的热情比早早地让他开始阅读更为重要。

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最成功的早教方法

第一,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步伐发展,不管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快乐。不要硬按着孩子的头去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他好奇心,让他自己去探究一切知识。

第二,爸爸妈妈要经常给孩子读他喜欢的书,但不要强迫孩子去认里面的字。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但是内容一定要有趣。

第三,如果孩子已经准备好开始认字读书,那么就有好多工具可以帮助他。书籍、谜语、游戏、歌曲、电视教育节目,甚至新出的一些适合孩子的游戏。但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所有的工作都推到这些工具身上,你必须参与进来。

比如说,当孩子看电视播放的教育节目时,家长可以跟他坐在一起,讨论电视正在播放的知识和信息。如果他在玩电脑游戏,跟他一起玩,确定的游戏内容符合他现在的能力水平。

三、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这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有一句话就说明了一切: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就算忘了,你也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书中的那些伟大的精华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和思想,混为一体,成为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特质。世上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这里的世界当然包括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不用说,就物理空间而言,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是精神世界就不一样了,同一个世界有人能够看到不同的风景。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头脑、认知、智慧了···

有的人天生聪明绝顶,认知就异于常人,再加上多读书,多经历,更是锦上添花,所以能站在不一样的高度。而平平无奇的常人呢,要想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活得幸福一点好一点,更要多多读书,才能有超前的认知。

读书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读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读得多了,到了一个临界点,对于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影响是深远的。

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吸收了作者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你对自己和对他人对世界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尽管头脑忘记了书中的那些细枝末节,但是提升认知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慢慢地你的眼界、心灵、谈吐风格都会往好的方向改变,你的气质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