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日报的历任领导
《人民日报》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特区和一些大城市设有38个记者站,在香港、澳门设有办事处,在台湾也派驻了记者。在国外,32个常驻记者站遍布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城市。
《人民日报》在香港、平壤、东京、曼谷、伊斯兰堡、大马士革、开罗、巴西利亚,哈拉雷、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波恩、柏林、贝尔格莱德、斯德哥尔摩、渥太华、华盛顿、纽约、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拉加斯等地派有40多名常驻记者,及时报道来自当地和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消息。
《人民日报》的新闻信息采集渠道遍布国内外。人民日报社在国内分
社设有33个,国外设有39个分社。1992年,人民日报社率先在全国报业建成卫星版面数字传输系统,做到全国43个承印点同步接收、印刷、发行《人民日报》。北京分社、天津分社、上海分社、重庆分社、河北分社、山西分社、内蒙古分社、辽宁分社、吉林分社、黑龙江分社、江苏分社、浙江分社、安徽分社、福建分社、江西分社、山东分社、河南分社、湖北分社、湖南分社、广东分社、广西分社、海南分社、四川分社、贵州分社、云南分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甘肃分社、宁夏分社、青海分社、新疆分社。
香港分社、澳门分社。人民日报电子版,提供免费的人民日报电子报在线阅读功能。每日同步最新的报纸版面信息内容,省去了报纸订阅费用。
《人民日报》数据库(1946-2012),收集《人民日报》创刊以来所有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包括广告、启事、图片等非正文内容,保持了数据、版面的完整性,是一个可以全文检索、统计、分类的海量文献数据库。《人民日报》数据库/电子版已由青苹果数据中心制作完成,并入选华文库。该数据库已向全世界开放使用,并接受用户的试用申请。
2012年07月22日凌晨4时58分,账号“@人民日报”在人民网、新浪网上同步发出第一条微博,标志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两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线。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开设,得到网友积极响应。至23日22时30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共发布微博19条、粉丝量42180人、转发60354条、评论8591条。许多网民留言,对人民日报开设官方微博表示认可。网民“Bigtree-FDU”评论称:“期待已久,终于在大雨后的清晨登场,有勇气面对沟通,支持一个!”网友“张根清”表示:“人民日报这次很给力,用新媒体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用传统媒体的责任强化新媒体的力量”。也有网友对人民日报如何在新媒体舆论场上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期待和建议。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责任使命,内容设计以传播人民日报观点和信息为主,兼顾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服务类信息,并将适时组织开展微访谈、微直播、微调查等活动,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 201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上线。根据微信公开的文章阅读量统计,人民日报微信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接近7万次,在各媒体微信账号中居于前列。
2014年11月中国微信500强的公号排名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位列时事类前三甲。
人民日报曾多次梳理出“朋友圈最新流传十大谣言”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发布,每次都能收获超过万次的转发。 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在2014移动互联发展大会上正式上线。这是人民日报社适应媒体变革形势,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人民日报客户端秉承可信、简约、亲和的理念,突出原创、突出独家、突出评论,做有品质、有观点的新闻,努力以一流的内容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将加大技术支撑,把握个性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实现一流的用户体验。面向未来,打造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深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流新闻门户、权威观点引擎、聚合信息平台。
以客户端的上线为标志,人民日报已经形成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客户端三位一体的移动传播布局。结合之前已经成形的报纸、刊物、网站、电子阅报栏、二维码、手机报、网络电视等传播形态,人民日报正逐步形成现代化全媒体矩阵。
二、山西灵石县的名人
介子推[5]
介子推,一说是生于闻喜户头村,还有一说是生于夏县裴介村(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
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有名作介山)。
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说。
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
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
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梁中靖
梁中靖(1765-1833),字与亭,号秋园,灵石县夏门村人。
夏门梁家仕宦传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其中五品以上66人,三品以上18人,成为灵石县显赫的名门望族。
梁中靖少时父母双亡,自幼勤奋读书,嘉庆戊午科中举,后中辛酉科进士。
曾以候补知县居家8年,其间以执教为业,为夏门村修渠、修路、赈灾济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称颂。
道光二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被任命为京畿道监察卸史,因***轰动全国的榆次赵二姑冤案获清廉之名。
[6]
耿文光
耿文光(1830-约1908年),字星垣,斗垣,号酉山,别号苏溪鱼隐。
清灵石县苏溪村人。
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
他编著的《万卷精华楼藏书丛记》,为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第一部大型综合性提要式书目。
何澄(1880-1946)
何澄(1880年-1946年),号亚农,民国政治人物,灵石两渡人。
曾经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最年成员。
1909年,当保定军官学校教官。
1916年退职。
任沧石铁路筹备局局长,成为选为中央监察院监察委员。
退隐后寓居苏州经营实业及教育。
期间,与张子善、张大千、叶恭绰等交往。
有女何泽慧、何贻贞、何泽瑛是为中国科学界三女杰,何泽慧是为钱三强之夫人。
[7]
耿步蟾
耿步蟾(1886-1961),字桂亭,灵石石柜村人。
自幼聪慧,读书刻苦,被荐送山西大学堂,后派送出国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矿业学院冶金科),取得矿冶硕士学位。
自此确立“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志向。
何泽慧(1914—2011)[8]
何泽慧,灵石县两渡村人,1914年出生在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此后留学德国,1940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45年在法国海德堡皇家学院首次发现正、负电子几乎全部能量交换的弹性碰撞现象,被当时称为科学珍品,1946年在法兰西学院原子能核化学实验室同钱三强共同发现核裂变的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这一发现被约里奥.居里认为是二战后他的实验室的一个重要成就。
1948年回到祖国,同丈夫钱三强(著名物理学家)创建原子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资深院士,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研究成对质子、电子灵敏的核乳胶、使我国成为能够生产核乳胶的国家;同时,还在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及核能的应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何泽慧作为中心参加原子核科学创业的第一位女科学家而载入史册,作?quot;中国的居里夫人而名播四海五洲。
胡正(1924-2011)[9]
胡正,1924年11月21日生于灵石县常青村。
1938年9月参加晋南吕梁抗战剧社。
1940年秋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后转入部队艺术学校。
1943年任晋西北静乐县二区抗联文化部长。
1946年任《晋绥日报》副刊编辑。
1949年任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组副组长。
1950年到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
1956年后历任山西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山西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山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顾问等职,为国家一级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摘南瓜》、《七月古庙会》,中、短篇小说集《几度元宵》,中篇小说《重阳风雨》,散文、报告文学集《七月的彩虹》,民间故事集《奇花公主》,长篇小说《汾水长流》等。
中篇小说《几度元宵》曾获山西省首届文艺创作奖、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被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长篇小说《汾水长流》曾改编为同名电影、话剧、戏曲,译为哈萨克文出版,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教育学院系统分会列为建国30年百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作为教育学院当代文学补充教材。
他是我国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旦文学派的主将之一。
1992年5月***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授于胡正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
同年,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证书》,以表彰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
张友渔(1899-1992)[10]
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灵石县城内人;1927年加入中国***。
国立法政大学法律系毕业,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历任《***》总主笔,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燕京大学、中国大学等院校教授,***山东联络局、豫鲁联络局书记,新华日报社社长,***中央华北局秘书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法学会、中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
当选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参与1982年宪法的起草和多项法律的制定工作,对中国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有《中国***论》、《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问题》、《新闻之理论和现实》等。
担任《辞海》编委和政法学科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
力群[11]
力群,原名郝丽春,1912年出生于灵石县郝家掌村,中国著名版画家、作家、文艺评论家;现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美术院名誉院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编辑本段地理
灵石县四周群山环绕,山峦重叠,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以上王家大院。
中部为汾河谷地,县城即居于谷地之中,乃为晋中通往晋南之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县境东部有太岳支脉石膏山,海拔2532米,西部为丘陵地形属吕粱山脉,较大山为县城西北14.5公里处的新建塬,海拔1275米,坡度约40度,顶部平坦,面积12平方公里左右,是控制两渡至西山、控制灵石河西的战略要地。
境内主要河流汾河切穿南部韩信岭形成峡谷,是沟通晋中与临汾两地区的交通要道。
其他还有仁义河、双池河、交口河等支流。
编辑本段气候
灵石县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年均气温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4℃,年降雨量65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40天,是晋中市年均温最高地区,年平均高于全市1-2℃。
四季
灵石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总的气候特征是: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气爽、冬寒少雪。
从四季的划分来看,一般每年4月6日—6月5日(约清明—芒种之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为春季,约61天;6月6日—8月20日(约芒种—处暑之间),平均气温在22℃以上,为夏季,约76天;8月21日—10月20日(约处暑—霜降之间),平均气温为22-10℃之间,为秋季,约61天;10月21日—次年4月5日(约霜降—清明之间),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约167天。
故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两季较短。
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界于9.9—10.6℃,全年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4.7℃,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3.8℃。
分区
灵石县境内受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大致分三类地区:河谷温暖区(汾河、静升河、仁义河下游河谷平地)、低山温凉区(王禹乡、坛镇乡、段纯镇、交口乡、英武乡、水峪乡等土石山区)、高山温寒区(梁家焉、西许乡等靠近大山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
编辑本段交通
灵石县区位特殊,地势险要,扼三晋南北咽喉,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
古代有千里径、雀鼠谷、韩信岭古道,特别是韩信岭古道,自汉以来已成为通都御道,轮蹄不断。
如今,三晋南北大动脉——南同蒲铁路复线、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大西高铁贯通全境,厂矿铁路专用线26条,年货物吞吐量达3500余万吨。
城乡公路网、村村通水泥(油)路互联贯通,形成了四通八达、路路相连的公路交通网络。
东西居于北京与西安之中点,南北居于大同与运城之中点,距省会太原仅150公里,距首都北京仅725公里,是三晋腹地重要的交通枢纽。
2013年即将投入运营的大西高铁客运专线为客货运输提供便捷,太原—灵石为半小时车程。
三、楚庄王女儿妙善 平顶山新闻网,平顶山日报电子版平顶山日报
滍汝流域很早就流传“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的说法。正因为观音普遍受到欢迎,中国民间也就出现了有关观音菩萨的传说。其中,妙善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然而,妙善公主的生父是谁,仍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统一的说法。
据《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述:“山之东北,乃过去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德,王心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唯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这段文字明确说明,妙善公主的生父是身为国王的庄王,生母是宝德夫人;又说出了国王无太子,只有三女,最小者是妙善。只是“庄王”给后者留下诸多疑团。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史料及传说多种多样。笔者总结了一些:
明《汝州全志》:“大悲菩萨相传楚庄王第三女也,讳妙善。”
明正德《汝州志》:“香山寺在(宝丰)县东南二十五里父城保大小龙山之中,上有玉峰塔,世传大悲菩萨,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至今葬于塔下。”
清道光年《汝州全志》卷七《仙释》条云:“大悲菩萨,相传父城楚庄王之第三女也,讳曰妙善……庄王封为大悲菩萨且命建香山寺。”
宋普明撰的《香山宝卷》:“迦叶佛时,须弥山西有一兴林国,国王名婆迦,年号妙庄,国王的女儿叫妙善。”
《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研究》一书中注释,庄王:“妙善之父,平顶山称其为楚庄王,后世有称为妙庄王”。
《观音信仰与吴越佛教》一文中有段关于“庄王”的记述:“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为妙善,施手眼救父疾,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千眼,以示父母,施即如故。”作者韩秉芳解释道:“此后,则有人在庄王前面加‘妙’字,也有人在前加‘楚’字,说法始终不一。”
另外,《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研究》一书中,王宝郑在《平顶山香山寺的佛教文化特征要论》一文中,对妙善之父这样记述:“观音这个佛教人物传入中国之后,其出身也随之中国化,佛教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王族出身,俗身叫妙善,其父叫庄王(楚庄王、妙庄王、苗庄王、妙庄严王),平顶山地区流传的有楚庄王和苗庄王等说。”
我们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妙善公主的生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生父“庄王”,总结史料记载及传说,概括起来有四说,其一楚庄王之说、其二楚王之说、其三妙庄王之说、其四苗庄王之说。
首先就楚庄王和楚王之说谈起,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史论学家白鋐著《白雀寺考》对妙善公主生父“庄王”予以探究,对“庄王”传说是“楚庄王”或“楚王”的说法予以否定,《白雀寺考》碑文中对其这样论述:“春秋时叶地属楚,相距六十里许,此为楚庄王似矣……汉明帝时,佛始入中国,春秋无佛,安得笃生神女为大悲菩萨乎。”
其文字是说春秋时期叶(今平顶山市叶县一带)属于楚国的地域,相距约六十里的父城(今宝丰东约十五公里父城遗址上的古城),这里所说的“庄王”好像是楚庄王……但是东汉明帝时,佛教才开始传入中国,春秋时期中国还没有佛教文化,哪里会来个神女大悲菩萨呢?
在同一碑文中还记述:“明帝永平间,遣博士蔡愔等十八人入天竺迎佛法,独许美人所生的楚王先好之,此为楚王英似矣……况英以缣帛助伊蒲之盛馔,而与方士造作图书有逆谋,废徙丹阳自杀。夫以反见杀,安得有谥。且明帝名庄,***讳之,即臣下之姓,尚改庄助而为严矣,岂有反叛之臣谥主上之讳,而略无顾忌乎。”
该文字是说:在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遣蔡愔等十八人去天竺佛国(印度)迎取佛法并带回经书,唯独由许美人(刘秀妃子)所生的楚王(刘英)最先对佛教文化产生好感,据此所说的“庄王”又好像是楚王(刘英)……况且刘英给豪赌的僧人大量的钱财,致其大摆筵席,挥霍无度,又与方士捏造图谶之书,搞谋反活动,而被废黜爵王之位,迁徙至丹阳后(刘英)也自杀了,他(刘英)被逼自杀,怎么还会有“庄王”这个谥号?况且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汉朝人是很避讳帝王名字的,就是他的王公大臣也要更名改姓,当时有个叫庄助的人(就)改叫严助了,岂有反叛之臣,谥号为皇上名讳而一点都不顾忌吗?
在排除了“楚庄王”和“楚王”之后,那么妙善公主的生父是“妙庄王”还是“苗庄王”呢?
《白雀寺考》碑文又载:“然光武徇颍川,屯兵巾车乡,冯异为汉兵所获,曰家有老母在父城,遂与其长苗萌率五城以降,帝即署为主簿。是父城县在东汉之先也,《左传》谓楚城父城。”
这段文字是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决战并夺取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包括父城)兵马安营扎寨在巾车乡(今平顶山市滍阳镇的留村),冯异被刘秀部下摛获,冯异说家有年迈的老母在父城(刘秀被冯异的孝心所感动而善待了他,冯异也被刘秀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冯异就与父城长(县令)苗萌率五个城来归顺刘秀;汉光武帝立即任命冯异为主簿,从这里看(颍川郡)所辖的父城县在东汉之前就有了,《左传》上称的楚国的城父就是这座城。从这些文字看苗萌只是东汉时期父城县的一个县令,而并不是所为妙善公主的生父“庄王”了。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平顶山归属楚国,而楚国的国都又在现今的湖北省江陵一带,当时楚平王曾派太子建镇守楚国北疆的重地——城父(秦汉以后称父城),这就是后人传说的“庄王城”。这一地区的先民为了纪念楚庄王(熊绎)建立城父有功,在父城设立了庄王祠,后人将庄王祠视为庄王故宅,到东汉光和年间,父城又修建了白雀寺。史料及传说显示,妙善公主又是从白雀寺出家修行终成正果。在上千年传说中,由于“妙”“苗”两字音同字不同,“妙”“苗”混淆,为此后者不免将父城长苗萌说成了“苗庄王”。
根据以上分析,妙善的生父“庄王”为“妙庄王”是比较准确的。区区之见,借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