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简述 秋风五丈原 的故事

诸葛亮与司马懿各率大军,相持于五丈原,司马坚守不出,孔明无奈。孔明日益忧心,积劳成疾。一日巡视军营,秋风瑟瑟,孔明心有所感,禁不住吐血数升,感慨良久,乃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由是重病。乃于七星帐内布灯七盏,谓左右,“七日内,灯未灭,吾可延寿十年”。诸葛禳星,将星忽明忽暗,隐隐有上升之势,司马惊疑,未敢轻动,令人引军查探蜀军虚实。及魏军至,魏延疾入账报曰::“魏军至矣”,恰时扑灭中灯一盏。

孔明长叹一声,天数如此,不可违也。时后主遣尚书李福至,探望丞相病情,各自哀伤不已。李福问及后事,丞相百年之后,谁可继也。孔明曰,蒋公琰(蒋琬)可继。李福又问,蒋公琰之后?费文伟(费祎)可继。李福再问以后,孔明闭目不答(伏笔,暗示再历两代丞相,蜀不可支也)视之,卒矣。

秋风五丈原 五丈原秋风

二、五丈原秋风

深秋时节,秦岭山上枝叶纷披,渭水河滩蒹葭苍苍,五丈原上枯叶满地。我们驱车顺路来到诸葛亮庙前,北边脚下是滔滔渭水,向南仰望是莽莽秦岭。站在庙前广场,渭河的水和秦岭的风似乎正在讲述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故事。一阵冷风吹过,千年古槐黄叶飘飞,更显悲凉。

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横卧在秦岭渭水之间,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东有出自斜谷的斜水,西有逶迤远去的麦李河,这一普通的黄土台原,因为诸葛亮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智慧之星陨落在这里而名扬天下。

五丈原一面靠山,三面凌空,塬坡陡峭,形势险阻,扼守连接关中和巴蜀重要通道——褒斜道的北口斜谷关。现在也是由关中经太白县、留坝县进入汉中入川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曹魏,在此驻兵百余日,身殒星坠,54岁就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

秋风五丈原 五丈原秋风

——明·王祎《五丈原秋风》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典范,治世的能臣,更是一个有执着信仰,忠于托付,鞠躬尽瘁而以失败告终的英雄。千百年来,人们崇敬、赞叹、感喟的正在于此。

诸葛亮庙建于五丈原北缘,坐南向北,雄视关中。站在庙前广场可以俯视渭水从脚下流过,塬边广场上几株千年古槐告诉你诸葛亮庙久远的历史,香炉上缭绕的青烟是人们的感念和祈福。数级台阶上的庙门正中上悬“五丈原诸葛亮庙”竖匾,是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大门两侧对联是: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点明了诸葛亮的功业,突出了五丈原作为诸葛亮归宿地的地位。

大门后另有一副对联:

伐曹魏名留汉简

出祁山气吞中原

由门里向外看,渭水就在脚下,有一种雄视关中的气势。

进了大门,是个院落,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后面是诸葛献殿。整座建筑面阔五间,正中大门上书“五丈秋风”两侧对联是:

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

六军彰讨伐六出祁山纲目疏

献殿进深三间,屋内宽敞,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据说献殿的前檐有一根粗二尺,杨木质地的檩条,通直五丈,粗细均匀,故称“五丈通檩”。

献殿东、北、西墙壁上镶嵌着有名的《出师表》石刻,这篇诸葛亮的奏章,由岳飞书写,名驰西北的石雕工匠樊登云刻石,人称“三绝碑”。

献殿与正殿之间建有八卦亭。八卦亭后是正殿。石碑记载,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面阔五间,内设神龛。龛内诸葛雕像描金绘彩,羽扇纶巾,神态祥和。神龛上悬“将相师表”及“出将入相”、“北定中原”三块匾额。正殿上的对联是: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

这幅对联是1928年冯玉祥将军为成都武侯祠题写的。

走出正殿两侧的月门,是庙的后院。这里古柏森森,竹林葱茂。柏树林下是诸葛亮的衣冠冢,石青草黄,凄清苍凉。后院中央供奉着诸葛亮“落星石”。诸葛亮去世于阴历八月二十三日,正值秋季,据说当天晚上西南天空有一颗巨星忽明忽暗,一道闪光向地面殒落,正好落在了五丈原附近,这颗巨星就是诸葛亮的将星。

五丈原上,秋风瑟瑟,吊古追昔,感慨伤怀。渭水汤汤,秦岭莽莽,斯人已逝,山高水长,诸葛亮未竟的功业让人感伤,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千古。

三、三国演义秋风五丈原的故事情节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兵,据守于武功五丈原,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丞相感到每次退军都是由于粮草不继,使自己的宏图不能实现。

正当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之际,魏明帝曹叡御驾亲征,在合肥新城击破吴军,群臣以为司马懿正在同诸葛亮相持不解,曹叡可以向西临幸长安。曹叡说:“孙权已经退走,诸葛亮必然破胆,大军足以制胜,我没有忧虑了。”于是进军到寿春,检录各将领的功劳,封官授爵赏赐嘉奖各有不同。

到了同年的八月二十九日,司马懿已经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贼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

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丞相积劳成疾,在秋风萧瑟的八月,病逝于军中,时年54岁。丞相一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廉洁奉公。

扩展资料

秋风五丈原背景:

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蜀汉的第四次北伐,蜀军粮尽退军。撤退时,魏方车骑将军张郃被射伤,其后伤重病死。

从蜀方第一次北伐开始,由于连年派出数万规模的军队出征,而每次均为兵粮不足而要退兵,所以诸葛亮在其后的三年里,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粮到斜谷口集积,又住在斜谷邸阁,与民休息,准备再次北伐。

为确保将来作战中的军粮供应,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阁,又发明了流马。这样,诸葛亮一方面在预定战场可以储备相当数量的粮食,又有了“木牛”、“流马”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其尔后作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

233年(青龙元年、蜀汉建兴十一年),蜀汉床降都督张翼,由于立法严苛,引起南夷豪帅刘胄的反叛,诸葛亮便派参军马忠去接替张翼,马忠率军打败并斩杀了刘胄。蜀汉3年之内无战事,诸葛亮经过养士训卒三年备战,北伐曹魏的条件日渐成熟,遂遣使入吴,与东吴商定共同攻魏。

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攻魏,并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

诸葛亮到达县,大军驻扎在渭水的南面。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

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应当先去占据它。”议论的人多数都说不必这样,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断绝长安通往陇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动荡不安,这对国家是不利的。”

司马懿便郭淮驻防在北原。营垒还没有筑成,蜀汉大部队已经到来,郭淮迎战,击退了蜀汉军。

秋风五丈原影响:

撤退后的蜀军,魏延因不愿撤兵,并企图统率蜀军继续作战,即率所部抢先南行,占据斜谷南口,挡住杨仪归路。杨仪遣马岱将其击杀,然后退回汉中。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此后,杨仪与蒋琬、费祎掌握了蜀军的实权。蒋琬曾计划继续北伐,但为其他重臣反对而未有实行。

在抵抗过蜀军的侵攻后,司马懿于238年(曹魏景初元年)讨伐辽东的公孙渊,灭公孙渊。自此,曹魏东西外患除去,司马懿亦因为取得大功,确立其在曹魏朝廷内的地位。

239年(曹魏景初二年),年轻的曹叡驾崩,其养子曹芳尚年幼,令司马懿有机会把持政局,凌驾曹氏后人的地位,间接种下后来三国归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