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地图最大时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对比

明朝最大疆域是永乐朝,西南扩张到钦邦(即缅甸东半部分),南方扩展到今日越南的北部(接近占城,即中南半岛的拐点),西北至哈密(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库页岛(今俄国萨哈林岛),北方越过长城,但是只是建立了一系列堡垒群,没有走很远。

以上除了越南和辽东、辽西,包括缅甸、哈密、东北都只是羁縻,在少数地区设卫驻守,没有建立地方政权。并且几十年间以上地区基本都被放弃。

明朝地图最大时全图?明朝版图最大时究竟有多大呢

所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疆域,明朝都比今日的中国要小。

二、明朝版图最大时究竟有多大呢

到现在为止,古今中外已经出现了许多版本的中国历史地图。在这些地图中,清朝的版图大概都画得差不多,而对于明朝的版图,大家的画法也就千差万别。有的画的明朝版图的面积超越了1000万平方公里,有的却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

一,以谭版为基础的明朝版图

首先,来看看谭其骧版本的明朝地图。谭其骧的明朝地图是“地图开疆”的典范,他特意选取了1433年的明朝,这是别有用心的。因为这一年,奴儿干都司还没有撤销,但是交趾布政使司已经撤销了。这就能够又画出接近明朝巅峰时期的状态,又可以不把越南划入,以照顾国际友邦的感情。谭其骧的明朝版图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东北地区上不封顶,这不符合常理;二是整个青藏高原都纳入明朝版图,然而明朝从未派遣官员管理过这些地方,也没有派遣军队驻扎。

谭其骧版本的明朝地图成为了中学历史广泛使用的明朝地图,但是也需要注意,中学历史上上的地图对谭其骧的地图做了一小点的修改,那就是将台湾划入了明朝的版图。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一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明朝从未在台湾设置管辖机构。明朝的官方文献将台湾称为“小琉球国”,朱元璋还将小琉球设为15个“不征之国”之一。

按照谭其骧的标准来说:只要是名义上的册封地区,那也算是明朝的版图。青藏高原就是这样画进版图的。为此,许多网友也根据这个标准进行对谭版的明朝地图进行了“扩大”,将所谓的“三宣六慰”,旧港宣慰司都划入了明朝的版图。而谭版的“上不封顶”给了许多网友瞎想的空间,于是就直接将明朝的版图画到了北冰洋沿岸。这些地图,只能成为了笑谈了。

明朝地图最大时全图?明朝版图最大时究竟有多大呢

明粉眼中的明朝

另外,香港和台湾的教材也一定程度上发个受到了谭版地图的影响,但是他们也不敢继承谭版“上不封顶”的大气,因此对谭版地图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香港版的明确区分了疆域和势力范围的区别。

二,外国画的明朝版图

美国画的明朝1424年版图,是明朝巅峰时期的版图,没有包括蒙古和青藏高原,这一点我也比较同意。图中也包括奴儿干都司和交趾布政使司,但是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却只画了东北的东部地区,不知道有什么依据。史书上说奴儿干都司的范围“其地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可见应该包括整个东北。

俄语版的明朝地图就让明粉伤心欲绝了。在图上,明朝仅仅限于内地地区和辽东。周边还存在蒙古、东察合台汗国、吐蕃、朝鲜等政权。不过俄版的这个地图又是十分不客观的,因为图中的蒙古范围太小了,当时的蒙古最北应该可以到达贝加尔湖一带。后来俄罗斯东侵还在此占据了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土地。俄版地图上,台湾属于明朝。

再来看看韩国版的明朝地图,韩国人也不客气。明朝地图上有东北地区和越南地区,说明是画的永乐时期的地图,这也是明朝巅峰时期的版图。而地图上没有吐蕃地区不属于明朝。但是巅峰时期,明朝是控制了河套地区的,这幅地图则没有,这一点错误。韩版地图上有台湾岛。

日本版的明朝地图,和美国版的差不多。但是,日本画的明朝巅峰时期版图没有包括交趾,西北也最多到达了嘉峪关一带。而日本没有将库页岛画到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内,体现了日本的居心叵测。

三、明朝就已经有详细的世界地图,是何人绘制的

中国很早就有了地图的概念,据考证,4000多年前,墨子就曾经在书中提到“地图”的绘制方法;只不过秦汉时期,很多地图依然停留在单纯的图像描绘层面上,再加上技术不够先进的原因,普通人并不了解地图的构成要素。但明朝时期,却出现了一幅特殊的地图。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京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这个图是地图,叫《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1608年,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以传于后世。顾名思义,这幅图不单单是把中国的山水地理画进去了,还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地理情况也画进去了,所以才叫“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传教士利玛窦主编,明朝官员李之藻发行。此图绘制成功后,深得明神宗赞许、影响极大。

《坤舆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图的开头是用楷书题写的图名《坤舆万国全图》。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是地的意思,“舆”的本意是车底座,延伸为“承载万物”。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地图。

整幅地图由3个部分组成:椭圆形、颜色丰富的世界地图;4个角上的天文图和地理图;解释说明文字。

主图部分给人强烈的震撼。颜色淡雅,视觉舒适,便于观看。例如,粉红色的是南北美洲,淡黄色的是亚洲;山脉以用淡绿色勾勒,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用深绿色画出波纹。

地图还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插画形式,极具时代特色。在各大洋中,还画有16世纪的帆船,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南极大陆上有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动物。

古代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的前世今生,生于明朝的它如何惊艳世人?

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严谨、细致的程度可见一斑。作为辅助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

除此以外,利玛窦还增加了各种便利贴式的注释,这在西方绝无仅有。他用文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

比如,在南美洲国家伯西尔,也就是现在的巴西地区,他写道:“伯西尔,此言苏木。此国人不作房屋,开地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鸟毛织衣。”

公元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和一位中国官员李之藻合作完成了一幅全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献给万历皇帝。

传教士利玛窦,是第一位钻研中国典籍的西方学者。利玛窦习汉语,穿儒服,行中华礼仪,取中文名,以明代儒生自谦,被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利玛窦在编制《坤舆万国全图》时,参考的资料并非完全源自西方,而是借鉴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因此该图是一幅中西合璧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椭圆形投影。可以把世界地图的绘制过程想象为,把橘子皮剥开,平铺在桌面上。

《坤舆万国全图》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创新点:将古中国的位置更接近世界中央。在没有现代地图投影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400多年前,利玛窦运用高超的数学技巧,改变中央经线,重新对西方地图资料进行投影转换。

以17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这样一来,中国便更接近世界中央,而美洲大陆则从地图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我们现在在国内所看到的世界地图的构图,就是受他的影响。

这幅图质量怎么样、准确性如何,让我们来看一下。

绘图技巧上,坤舆万国全图延续了中国传统。着色方面,明显比前代更绚丽。地形展示上则有一定的失真,不过,这是客观条件限制。当时,东西方在投影技巧上都处于萌芽阶段。

大明朝全景图及周边国家

在明朝疆域的展示上,不仅标注出汉地十八省的省会和重要城市,还把山川河流一并附上。对于羁縻领土,图中除了用淡色来区分外,还详细标注出大明在这些地区的建制。除此之外,类似朝鲜这样的藩属,也都详细列出。最难得的是,交趾布政司和安南都统司这些不为人知的明朝领土也没有被遗漏。

明朝灭亡后,清朝延续了近300年的封建统治,但清朝最终也覆灭了。我们知道,清朝的覆灭跟内忧外患太严重有关,在内,有思想先进的人士不满封建专制,在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对清朝进行殖民欺压,奉行“闭关锁国”的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被打得措手不及。

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道光皇帝竟然还不知道英吉利国具体在哪个方位,还问大臣走西北陆路是否可以到达英国,听说英国在位的王是一位女子后,更加惊讶:“该女年方22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如何管束臣下?女王有无婆家?”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当时清朝的皇帝对世界另一头的英国毫无了解,从制度到地理情况都是一片空白。是不是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不够详细呢?其实我们看一下这幅地图囊括的信息,就知道答案了。

这张《坤舆万国全图》上画出了五大洲、四大洋,包括刚刚发现的南极洲,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情况也描绘得十分详细。万历皇帝很喜欢这幅成品,让宫里的画匠临摹这幅图,并且将临摹本送给皇子王亲,也送给外国使者,连韩国、日本也渐渐流传起了《坤舆万国全图》。

但没想到的是,这张在当时最先进的世界地图伴随着明朝灭亡而“隐形”,不再引人关注,被清朝历代皇帝藏在深宫,束之高阁,直到清朝灭亡10年后,这幅图的临摹本才出现在古玩市场上,晚清进士金梁经过鉴定后认为,这幅图是清宫内藏版本。

可见清朝的历代皇帝并不是不知道有这么一幅世界地图存在,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找出来进行追加补充,而是把它当成和“西洋奇技淫巧”一样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那里,这样封闭自我,清朝怎么能不落后于世界之林呢?道光皇帝问的那些问题,足见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对比如今中国的发展,更显得无知可笑了。

利玛窦当时献出来的这份世界地图,不仅仅没有得到明朝的重视,甚至连后来的清朝也并没有重视这种情况。而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在思维上落后于同时期的世界水平,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的明显了,并不是从清朝就开始的,清王朝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延续了明朝的一些思维惯性罢了。

如果当时的明朝对于这份世界地图非常的重视或者是后来的清朝能够重新审视这份世界地图的话,也许我们整个历史的走向就会发生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作物中华文明最疯狂的崇拜者,坤舆万国全图发行后即传入日本。虽然此图没有躲过满清的禁毁,但是最终又从日本传回中国。

《坤舆万国全图》为古代中国带来的珍贵价值

1.传播地学学说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地图左下方写下长篇介绍文字,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引入“地球”的概念。

他引证中国古代的浑天说“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并解释说“天圆地方”中的“地方”是指“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而不是说大地是方形的。

利玛窦还引入了“南道”、“北道”的概念,它们分别对应地球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完美解释昼夜长短的问题——“日行赤道则昼夜平;行南道,则昼短;行北道,则昼长”。

既然是绘制地图,那图上的“1度”对应的实际路程是多远呢?

利玛窦给出了回答:“查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出高一度,南极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入低一度,南极出高一度”,即“每一度广二百五十里”。

考古学家陈梦家曾详细考证过,康熙时期,1尺等于 31.8厘米, 1里等于 572.4米,折合 1度便是 114.480米。

这与现代地理教科书上同一经线圈上纬度相差 1度或赤道上经度相差 1度约 111千米非常接近。

数字恢复的《坤舆万国全图》和按其样式仿制的世界地图

2.启蒙近代地学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首次向中国介绍了关于地球科学的先进知识,系统地引入地球的观念,他使用的一些名词如地球、赤道、欧罗巴、亚细亚、加拿大等,现今仍在使用。

亚洲(亚细亚洲)名字仍在沿用

如今,虽然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会发现存在着文字谬误,但那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另外也有西方传教士自身局限。

可是,利玛窦利用这一教科书式的世界地图,第一次向中国系统介绍了西方科学中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是中国地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其功绩不可磨灭。

我国著名矿物学家叶大年院士在《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 100周年之际》一文中,盛赞《坤舆万国全图》给古老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新地球观”,西方近代地学在中国由此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