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吴后期有多少名将

陆抗、诸葛恪、丁奉、孙邻、沈莹等。

1、陆抗

东吴志攻略,三国志东吴传全攻略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

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

吴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2、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东吴志攻略,三国志东吴传全攻略

诸葛恪体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

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

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

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东兴之战取得大捷,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并因功加封丞相、进爵阳都侯。

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

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孙休即位除掉权臣孙綝之后,下诏为诸葛恪平反。

3、丁奉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省霍邱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

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累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宝鼎三年(268年)至建衡二年(270年)间,丁奉数次北征,战果不利。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

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自曹操时交战至西晋初年,又侍奉孙吴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

4、孙邻

孙邻(202年-249年),字公达,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兄孙羌之孙,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长子,孙策和孙权的堂侄,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

建安二十四年(210年),孙贲去世,孙邻继承其爵位。孙邻九岁时,代理豫章太守,进封都乡侯。后升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孙邻去世,其子孙苗袭爵。

5、沈莹

沈莹(?—28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曾担任左将军,丹阳太守。杜预进攻吴国时,沈莹被王浑杀死。

沈莹著述的《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

二、东吴准确地理位置

东吴的领土范围北至庐江郡,也就是现的江苏中部。南至日南郡,也就是现在的越南中部。西至交趾郡,也就是现在的广西东部,东至东海。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现在的福建、浙江、广东、江西、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广西、江苏、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在越南的北部地区。

三、羊祜用什么计策灭东吴

羊祜屯田

羊祜到了襄阳之后,没有马上与东吴展开战斗,他发现当时的形势并不乐观,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是安居乐业的,而且军队的粮仓里没有充足的粮食。羊祜认为,战争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到位,是不能贸然发动战争的。

他在襄阳进行了一些列改善民生、发展生产的举措,稳定社会秩序,而且还开办了很多的学校,发展了当地的教育事业,这与他信奉儒学的观点是分不开的。他的一些列举措使襄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队的战斗力也提高了不少。

羊祜把军队分成两部分,一半执行军事任务,一半屯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一年当中,士兵们就开垦种植了八百多公顷的田地,使粮仓的粮食储备增加了很多。

这也为日后的伐吴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羊祜是功不可没的。因为打仗与后勤补给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充足的粮草,往往会影响战争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