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焰器的发展历史
自13世纪第一支手持火器打响以来,火器的每一次发射都伴随着明显的火光和声响。20世纪以前,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枪(炮)口火光带来的严重问题,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枪炮射击阵地的火光常被敌方所利用,特别是在夜间和连续射击时,强烈的火光使阵地暴露无疑。由此,战争要求解决枪(炮)口焰的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了。
最早的解决办法是在发射药中加入消焰剂,这是一种化学消焰法。法国人首先用在机枪弹药中,接着德国人也用在火炮发射药中。消焰剂主要是有机盐类和其他化合物,最常用的是碱金属盐如硫酸钾、亚硝酸钾等。消焰剂能阻止火药中可燃成分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能提高可燃气体的点火温度,使可燃气体不易被点燃。消焰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枪(炮)口焰,但它却使枪(炮)口烟增加了,并使弹道性能变差。这种化学消焰法仍在研究之中,并且取得新的进展。
在膛口安装机械式消焰器是抑制枪(炮)口焰的物理方法。最早的消焰器是在研制炮口制退器时,发现有的结构对消焰有利,于是一种叫遮光罩的圆锥形装置成了最早的消焰器,但它只能对初次焰和炮口辉光起作用,因此只是部分地遮避枪(炮)口焰。
“一战”和“二战”期间,对消焰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进展不大。这时的消焰器主要是锥形的,它曾被广泛地应用在机枪和小口径炮上,例如捷克ZB26轻机枪和ZB53重机枪采用的消焰器,以及苏联DP机枪、德国MG34和MG42机枪的消焰器等等。MG34和MG42机枪的消焰器还兼有助退器的作用,它是靠枪口端的一个小气室使高压燃气对枪管起助退作用的,这是管退式武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这时的消焰器性能均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对枪(炮)口焰产生的机理了解不够,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测试手段。
“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和苏联等国对膛口焰的形成机理及抑制技术做了长期系统的研究。这一时期,除了改进锥形消焰器外,还出现了各种类型消焰器。现代消焰器已能较显著地消除膛口焰,有的甚至在夜间射击也不易暴露阵地。
二、消焰器有什么用
炮是陆军地面部队的一种常见装备。许多大口径远程火炮的炮口上都安装有一个附加装置。这个装置比炮管要粗,看上去就像火炮戴了一顶“帽子”。
火炮的“帽子”有两个作用,一是消除炮口焰,二是减少火炮后坐力。
消除炮口焰增强隐蔽性火炮在射击时,从炮口部会喷出火焰。炮口焰对隐蔽火炮阵地、确保指战员视线免受干扰是十分不利的。
二战期间,有人发现在炮口部装一个比炮管粗大的容器,使火药气体中未燃烧完的火药微粒在这个容器内与外界空气相混合而充分燃烧再排出炮口,从而有效地消除炮口焰,这就是消焰器的雏形。可是,这样实弹射击时会冒烟。有的火炮消焰器还有消烟的作用。其原理是通过分流器、过滤器、过滤介质3部分,消除发射药燃烧时形成的水蒸气和细小的炭微粒,使微粒沉淀在气室内,减小烟的浓度。
减少后坐力提高精确度枪、炮等靠火药推力发射的武器都有后坐力。后坐力会影响射击精度和速度。在解决火炮威力与后坐力的矛盾中,制退器是最简单、有效的一种办法。其作用原理是减小气体从膛口向前的流量,减缓自膛口喷出的火药气体对武器身管后坐的加速作用,同时使喷出炮口的火药燃气猛烈冲击制退器的侧壁,使向前喷射的气体对武器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降低武器的后坐能量,同时也经由侧壁,分散了火焰的浓度和亮度。火炮制退器能够减少后坐力的30%~70%。
参考资料:
三、枪用消焰器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火
焰
就
是
高温
高
压的火
药气体。减小火焰一种是枪口制退器,一种是消音器。制退器就是提前通过枪
口侧面的开口,使火
药气体分流,达到减少后坐和火焰的目的,效果很基础。消音器则是将气体导入一个个小仓,使它不断的缓慢减压,最终使达到消音,消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