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手中三国和三国小游戏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中的小知识

1.《三国演义》基本常识

手中三国(三国小游戏)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汉章帝以来,东汉***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

手中三国(三国小游戏)

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洲、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洲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合、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

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州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州;曹操知道刘表死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州;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拘有荆州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14、5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

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州所受降的水军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

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州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州;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州。

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公元214,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拨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

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州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州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

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

2.所有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知识

一、《三国演义》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成就最高的。描写了公元184—280之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它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二、名著的开篇语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出自本书的成语:三顾茅庐、初出茅庐、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明眸善睐、偃旗息鼓、敝帚千金、妄自菲薄。

四、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情节:曹操(奸绝)(奸雄)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爱惜人才,求贤若渴,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出自己的事业,是实干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相关情节:屠杀吕伯一家,伐董卓、斩蔡冒张允,青梅煮酒论英雄,挟天子令诸侯,杨修之死刘备(枭雄)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感情用事,军事上并不出众,但收得民心。

3.三国演义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罗贯中,明朝小说家,生于元末明初(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二、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实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主要人物及性格1、诸葛亮:性格: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情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赤壁大战三气周瑜夺取益州八阵图困陆逊七擒孟获七擒七纵六出祁智取三郡骂死王朗雪夜破羌兵空城计奇袭陈仓火烧上方谷2、刘备:性格:一是亲贤爱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宽厚,不求全责备。情节:讨伐黄巾,救董卓被辱,官封平原县;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得诸葛;讨伐黄巾;联马腾等密议除操,事败前,借兵讨贼,得豫州,由称刘豫州;觐见汉帝;得皇叔之名,于是有曹操煮酒论英雄;汉灭曹兴,刘备称帝;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身死白帝城3、关羽:性格:义薄云天、武功盖世、蔑视权贵,目中无人、又是不忍欺凌弱小的真英雄。

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情节: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水淹七军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败走麦城温酒斩华雄4、曹操:性格: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

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情节:误杀吕伯奢一家;投奔十八路诸侯;挟天子入许昌,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胜袁绍;赤壁大败,败走华容道;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青梅煮酒论英雄;刺杀董卓;光脚迎许攸5、周瑜:性格: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情节:三气周瑜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四、经典人物描写1、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张飞)2、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凃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3、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曹操)4、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两阵对圆,只见吕布顶束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吕布)5、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

(马超)6、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7、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

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赵云)五、经典习题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3、《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4、“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5、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答: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6、“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答:《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

4.关于三国演义的一点小常识

周瑜大。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隐居十年,观察天下形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助。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大计,史称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他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联盟,一战打败曹操。他又帮助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负起管治蜀汉及兴复汉室的重担。他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5.一些三国小知识,看谁能全对~

1连环计.2智绝:诸葛.义绝:关羽.奸绝:曹操.3刘辩.4汉献帝.5A胡车儿.6.7满宠.8陈登父子.9因为他的父亲密谋害曹操.10孙乾.11徐晃.12刘晔.13曹豹.14把女儿送来给自己儿子做老婆(其实是作人质).15田丰.16洛阳迁到长安.21D孙坚.22.23阻击袁术.24曹操.25A隆中对.1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曹操.2赵云.关羽.孙策.司马徽.诸葛亮.庞统.孙权.3马腾.马超.马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4汉寿亭侯.5徐璆.6陈琳.7弥衡.8吉平.9下邳.10张辽.11吕布.赤兔马.12关平.13许贡.14于吉.15周瑜.张昭.16子瑜.17徐晃.18乌巢.淳于琼.19张邰.高览.20仓亭.21袁谭.。

6.关于三国的知识

2.都昌之围。

此段志与演义均有记载,孔融善待太史慈之母,太史慈从母命前来相助,而后突围求救于刘备,以词说之,请来救兵。基本相同。

唯太史慈突围的一段描写,稍有异处。 [志49](慈)於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

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

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於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

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演义11]慈擐甲上马,腰带弓矢,手持铁枪,饱食严装。

城门开处,一骑飞出。近壕,贼将率众来战。

慈连搠死数人,透围而出。管亥知有人出城,料必是请救兵的,便自自变量百骑赶来,八面围定。

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贼众不敢来追。

在志中,太史慈用的是疲军之术,第一日出城,围下人皆起,太史慈煞有其事地命人摆靶射箭,射完即回;第二日出城,围下人只有半数警惕而起,太史慈依旧摆靶射箭;第三日,围下人视而不见,太史慈找准机会,突围而出。此主要表现他行事的机敏,我认为,太史慈接此任务,应是自知直接突围行不通,才用此计。

演义中则让太史慈直接突围。至于突围时的神勇,纵然演义比志描写更甚(演义对武将的武艺描绘多有夸大,据闻罗版的太史慈此处更拽),然勇而无智,此处太史慈的形象无疑是被贬低,再加上上一段怀刀毁章的事迹也被忽略,太史慈的“智”在演义中全无表现机会。

3.神亭岭之战。 [志49](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

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演义15](慈)纵马横枪,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

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败。……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乃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

慈却不由旧路上岭,竟转过山背后。策赶来,大喝曰:“走的不算好汉!”慈心中自恃:“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

再引一程,教这厮没寻处,方好下手。”于是且战且走。

策那里肯舍,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

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

马不知走的那里去了。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

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忽然喊声后起,乃刘繇接应军到来,约有千余。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骑亦冲到。

策与慈方才放手。太史慈的成名战役,在两部书中都有记载,演义的功劳仅是将志的战斗具体化。

志中所记的单挑极少,演义中更著名的马张、马许、关黄等单挑都为虚拟。这里将志中所载的单挑沿袭于演义中书,想来再简单不过。

4.归降东吴。 [志49]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

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演义15]却说太史慈,招得精壮二千余人,并所部兵,正要来与刘繇报仇。

孙策与周瑜,商议活捉太史慈之计。……太史慈见城上火起,上马投东门走,背后孙策引军来赶。

太史慈正走,后军赶至三十里,却不赶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芦苇之中,喊声忽起。

慈急待走,两下里绊马索齐来,将马绊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策知解到太史慈,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

请入寨中,谓曰:“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

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策执慈手,笑曰:“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

策大笑,请入帐,邀之上坐,设宴款待。首先,在志中,太史慈“自称”丹杨太守,并曾有“泾以西六县”的地盘,可见他的确该归为“群雄”,至少我们从没见到甘宁、周泰、蒋钦这些带数百从人来投孙策/孙权的将军,之前有什么“自诩”官位的。

太史慈归降的过程,两部书相似,大坻三国中的归降皆大同小异,不外乎是一方“待之甚厚”,另一方“请降”。但请注意孙策与太史慈的对话,演义中将“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未可知也。”

这两句其记载于太史慈请降之后,我认为只是降后的闲聊笑语,并无紧要;志中虽没有说明,但从孙策说出“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这句疑似劝降的话来看,孙策与太史慈之前的“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未可量也。”对话是劝降时讲的,可能也是最打动太史慈的一句话。

窃以为,央视三国电视剧中的这段处理最佳,容后再详表。 5.信义笃烈。

[志49]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

7.三国演义文学常识求解

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

魏蜀吴三个

陈寿《三国志》

有这样一句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他的足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由此,便有了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

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

心战、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等战术

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希望对你有帮助~

8.三国演义基本知识

三国演义中的绰号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的称呼除了绰号外,还有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如:三姓家奴)、道号、自号、小名(如:阿瞒)、官职(如:武侯)、爵位(温侯、汉寿亭侯)、自封称号(如:严白虎东吴德王)、尊称(如:张让阿父)等,以下只列出绰号、道号、自号、正面评价,按回目排序。

张角:太平道人、大贤良师、天公将军——自号、自称(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张梁:地公将军——自称(第一回)

张宝:人公将军——自称(第一回)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的评价(第一回)

孙坚:江东猛虎——有人对孙坚的评价(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对吕布的评价(第五回)

刘备:枭雄——诗中评价(第五回)

公孙瓒:白马将军——自号(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

典韦:古之恶来——曹操的评价(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荀彧:子房(张良)——曹操的评价“吾之子房”(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

何曼:截天夜叉——自报绰号(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

孙策:小霸王——世人的对孙策的称呼(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华佗:神医——虞翻的评价(第十五回)

关羽:美髯公——汉献帝的评价(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于吉:神仙——世人对于吉的称呼(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

许褚:虎痴、虎侯——马超的转述(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管辂:神童——单子春及天下的评价(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

司马徽:水镜先生——道号(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沧单福新野遇英主)

关羽、张飞、赵云:万人敌——水镜先生的评价(第三十五回)

诸葛亮:伏龙——水镜先生的评价(第三十五回)

庞统:凤雏——水镜先生的评价(第三十五回)

诸葛亮:卧龙先生——自号(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甘宁:锦帆贼——时人对甘宁的称呼(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马良:白眉——乡谚(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

张鲁:师君——自号即五斗米道教(第五十九回许诸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问韩遂)

马超:锦马超——刘备转述世人的评价(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

左慈:乌角先生——道号(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左慈掷杯戏曹操)

曹彰:黄须儿——曹操的评价、爱称(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马超:神威天将军——诸葛亮转述羌人的评价(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桓范:智囊——众人评价(第一百六回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钟会:子房(张良)——司马昭的评价“吾之子房”(第一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

杜预:《左传》癖——时人谓之(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三国包括哪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称呼】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历史】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

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而曹军从汉中退至长安。孙权又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刘备大将关羽趁虚而入攻打襄樊,趁着"大霖雨,汉水泛溢"(正史中,关羽并未决堤),乘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击退关羽。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222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大权。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均以失败告终。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疆域】

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蜀汉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东吴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三国演义中人物都有谁

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8]),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人生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司马懿,字仲达,东汉末期河内温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曹操称魏王,立曹丕为太子,司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经常与曹丕谈论大事,研究谋略,深为曹丕信服。曹丕只当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时把辅佐曹睿之重任交给了司马懿、曹真、陈群三人。曹睿即位,是为明帝,他封司马懿为舞阳侯。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司马懿当机立断,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马懿与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诸葛亮的进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岁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挟小皇帝外出拜谒高平陵,暂离京城。司马懿当机立断,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懿病死,但由于他攻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3,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再夺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为替关张二人复仇发兵出击东吴,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因此惨败使汉国元气大伤。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4,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时值曹操一统北方,孙权虎踞江东,刘表和刘璋控制荆、益二州,但无所作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军进取荆州,刘备兵败。在此紧急关头,诸葛亮赶赴柴桑,同鲁肃、周瑜等劝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建安十六年,刘备以助刘璋为名,率兵数万入益州,于次年与刘备会师,攻取成都。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进军南中。采用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使孟获等心悦诚服,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自统大军10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六出祁山,于建兴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5,孙权,字仲谋,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其兄孙策遇害后,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成为一方诸侯。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汉军。252年病逝。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其他重要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