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著名的大海战有哪些
知道一些但是知乎的介绍全面点转你看看
作者:王昊尘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第乌海战(1509年2月)
对战双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联合舰队
双方军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联军100艘老式单桅帆船,万余人。
作战结果:葡军胜。葡军只有几十人受伤,没有舰只沉没,阿拉伯军伤亡过半。
此战意义:阿拉伯人丧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沿岸的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区先后被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此战也掀开了风帆火炮的新时代。
2、英吉利海峡海战(1588年7月)
对战双方:英国VS西班牙
双方军力:英国为海盗头子德雷克指挥的几十艘小型劫掠船,灵活性强,远程火力占优。西班牙为“无敌舰队”全部主力,超过100艘,军舰体型大,火炮口径大。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国仅损失10余艘船,数百人,西班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战意义:英国逐渐掌握大西洋制海权,殖民,掠夺,贸易等方面都占据了主动,为日后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西班牙从海上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从此一蹶不振。
3、三次英荷海战(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
对战双方:英国VS荷兰
作战结果:荷兰胜。英国虽然在后两次英荷战争中都失败了,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支持不败反胜。荷兰除了在海战中和英国消耗外,还要和法国在陆战中交锋,最终国力消耗殆尽。
此战意义:荷兰虽然在战争中战胜了英国,但是在英法双方面的压迫下,最终以出让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换取和平。历经20多年的英荷战争严重削弱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为英国的海上强权建立打下基础。此外,英荷海战普遍被军事学家当作现代海战的起源。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02-1704年)
对战双方:法国VS英国(有部分荷兰和西班牙舰队)
作战结果:英国胜。法国在2年的海战中消耗了几乎所有的大型舰只,而英国的损失则相对较小。
此战意义:法国海军此后仅仅只能保卫本土和殖民地,再也无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主的地位。
5、魁贝伦湾海战(1759年11月20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
双方军力:英军38艘战舰,法军26艘战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英军仅有2艘船受伤,法军则有7艘沉没。
此战意义:英军的胜利使得英国彻底控制了北美的制海权,法军在美国南部和加拿大的军队步履维艰,最终被英军赶出北美。
6、斯文斯克桑海战(1790年7月9日-10日)
对战双方:瑞典VS俄国
双方军力:瑞军195艘海岸军舰,俄军140艘军舰。
作战结果:瑞军胜。俄军攻击损失64艘军舰,伤亡7500人,瑞军仅损失4艘军舰和300人。
此战意义:俄国妄图称霸波罗的海的美梦破碎,使得俄国开始向远东扩张。瑞典虽然胜利,但是在此前的几次小战役中风帆舰队损失惨重。国力的差距使得俄国逐渐在19世纪开始统治波罗的海。
7、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10月21日)
对战双方:英国VS法国(有部分西班牙舰队)
双方军力:英法舰队各有33艘主力战列舰。
作战结果:英军胜。法军损失了20艘军舰,伤亡5000余人,英军仅损失3艘军舰,伤亡600人。
此战意义:特拉法尔加海战作为拿破仑战争(1793-1815年)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海战的失败使得拿破仑不得不颁布“大陆封锁令”,使得殖民地的物资无法进入欧洲大陆,也间接导致了法国最终的战败。
铁甲舰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利萨海战(1886年7月20日)
对战双方:意大利VS奥地利
双方军力:意军17艘铁甲舰,奥军11艘铁甲舰
作战结果:奥军胜。意军舰队损失殆尽。
此战意义:利萨海战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对战,双方舰队都没有使用风帆,而是用蒸汽作为动力。
2、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
对战双方:中国清朝VS日本
双方军力:清军12艘主力舰,日军10艘。
作战结果:日军胜。清军损失6艘军舰,日军仅有两艘军舰受伤。
此战意义:开启了日本称霸太平洋的大门。
3、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
对战双方:俄国VS日本
双方军力:俄军,日军各有12艘战列舰。
作战结果:日军胜。俄军损失全部战列舰。
此战意义:日本正式确立在太平洋的统治地位,俄国海军则一蹶不振。
战列舰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
对战双方:英国VS德国
双方军力:英军151艘舰,德军101艘舰队。
作战结果:德军胜。英军损失11万吨,德军损失6万吨。
此战意义:德国虽然胜利,但是德国公海舰队仍然被封锁在港口内,其水面舰队在整个一战期间没有对英国的海上补给线造成实质性的打击。
现代海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
从1940年英军使用航母空袭塔兰托湾开始,海战逐渐进入了以航空母舰为标志的时代。二战中像马耳他海战,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瓜岛海战,马里亚纳群岛海战,菲律宾海战等都是以航母为中心展开的。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航母为中心的包括驱逐舰,护卫舰,预警机,反潜机等的航母战斗群逐渐成为海战的主要模式,军舰小型化也成为了必然趋势。时值今日,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以导弹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将成为海战的发展趋势。
二、1894甲午大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名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时间: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参战方:大清帝国,日本帝国
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参战方兵力:清军630,000人
日军240,616人
伤亡情况:清军31,500人阵亡
日军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挥官:李鸿章丁汝昌,山县有朋.伊东祐亨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军队外强中干。欧美方面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大寿,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这场战役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邓世昌
过程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日凌晨1时,铭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日上午8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瞭望,判定为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由东乡平八郎指挥的吉野号率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2时20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中午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火炮/门鱼雷发射管/架总排水量/吨总兵力/人平均航速/节
北洋水师 195 556 27 2126 10.2
日本联合舰队 268 568 36 3916 14.5
其中,日本第一游击队平均航速达19.4节。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依航行次序,日舰配备情况如下:第一游击队:舰名舰长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吉野”河源要一 4216 22.5 150mm速射炮 x4
“高千穗”野村贞 3709 18 260mm x2
“秋津洲”上村彦之丞 3150 26 150mm速射炮 x4
“浪速”东乡平八郎 3709 24
本队第一群阵:舰名舰长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松岛”旗舰尾本知道 4278 16 320mm x1
“千代田”内田正敏 2439 19 120mm速射炮 x1
“严岛”横尾道昱 4278 16 320mm1
本队第二群阵:舰名舰长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桥立”日高壮之丞 4278 16 320mm x1
“比睿”樱井规矩之左右 2284 13.2 170mm x2
“扶桑”新井有贡 3777 13 280mm x2
本队左侧:舰名舰长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西京丸”鹿野勇之进 4100 15 120mm
“赤城”坂元八太郎 622 10.25 120mm
北洋舰队的12艘军舰配备情况如下:舰名舰长(管带)排水量(吨)速度(节)主炮(门)
“定远”旗舰刘步蟾 7335 14.5 305mm x4
“镇远”林泰曾 7335 14.5 305mm x4
“经远”林永升 2900 15.5 210mm x2
“来远”邱宝仁 2900 15.5 210mm x2
“致远”邓世昌 2300 18 210mm x2
“靖远”叶祖珪 2300 18 210mm 2
“济远”方伯谦 2300 15 210mm x2
“平远”李和 2100 14.5 260mm x1
“超勇”黄建勋 1350 15 250mm x2
“扬威”林履中 1350 15 250mm x2
“广甲”吴敬荣 1296 15 150mm x2
“广丙”程璧光 1000 17 120mm x3
另外六艘舰艇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烧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日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时30分左右,“超勇”沉没。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西京丸”也受创。
三、大海站(历史伤亡最悬殊的大海战)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905年5月27日:日俄战争,日本在对马海峡歼灭俄国军舰32艘。
对马海峡海战的失败,完全是沙俄高层荒唐的战略失误导致的。
沙俄称不上是一流列强,军事实力在欧洲也算是很不错的。
就海军来说,沙俄的战舰数量是日本的3倍,质量也并不亚于日本海军。
由于地理原因,沙俄海军长期分为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
这三支舰队被割裂在三个海域,互相距离遥远。
其中波罗的海舰队实力最为强大,要拱卫波罗的海边的首都圣彼得堡。
黑海舰队实力第二,需要扼守著名的克里米亚半岛,保护沙俄的侧翼。
至于太平洋舰队实力最弱,毕竟沙俄在远东本没有强敌。
自从日本海军崛起后,沙俄感到远东海上威胁增大,开始增强太平洋舰队的实力。
到日俄战争爆发之前,沙俄太平洋舰队拥有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
诚然,太平洋舰队实力不弱,相比拥有4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18艘驱逐舰的日本联合舰队来说,还是差了不少。
如果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力,也就是8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的赶来,沙俄海军将会获得压倒性优势,更别说还有黑海舰队了!
战争爆发前,日军已经有着明显的军事调动,沙俄高层仍然固执的认为日本不会发动战争,自寻死路。在沙俄高层的头脑中,日军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同沙俄相提并论,自保尚且危险,何谈主动进攻。
1904年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的鱼雷艇,奇袭驻旅顺口外锚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此时,对于沙俄有两个选择。
第一,让太平洋舰队出港同日本舰队决战,大大消耗日军的实力,哪怕自己被全部击沉。随后,等待波罗的海舰队赶来,再和损失不轻的日军决战,一举获胜。
此举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沙俄太平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战列舰、巡洋舰的总和之比,为1:3。
一旦开战,太平洋舰队几乎注定全军覆没。
况且,如果作战不得法,俄军未必能够对日军造成太大损失,或者只能击毁几艘巡洋舰。
这样一来,等到波罗的海舰队在几个月后踉跄赶到时,实力上也就不会明显占据上风,决战会很危险。
于是,沙俄高层决定选择第二个方法。
太平洋舰队退守旅顺港,不同日军决战,等待波罗的海舰队赶到。
沙俄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波罗的海舰队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赶到。
沙俄黑海舰队要对抗土耳其并且受条约限制,不能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就无法抽调;当时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但掌握在日本盟友英国手中,不许俄国人通行。
俄国派遣由波罗的海舰队拼凑而成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由波罗的海出发,绕过非洲好望角前往中国,途经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海,行程18000海里,约3万4000公里。
这段行程本身就是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更别说还要作战。
乐观估计,第二太平洋舰队赶到远东,也需要8个月时间。加上先期的准备时间,第二太平洋舰队需要1年才能赶到。
而退守旅顺的沙俄太平洋舰队,绝对不可能坚持1年。
果然1904年2月,太平洋舰队开始退守旅顺,并且大量布雷。
4月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莫名其妙触雷沉没,舰队司令斯捷潘·马卡罗夫战死。
而日本海军发现难以攻入旅顺港,被迫向陆军求援。
6月,日本陆军调动主力猛攻旅顺。旅顺俄军苦苦坚持到8月,阵地已经七零八落。
8月7日,日军海军陆战重炮队开始炮轰旅顺港内的俄军军舰,使旅顺舰队出现损伤。
至此,旅顺港内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已经坚守了半年,实际上已经完了。
留在港里就是日军陆军重炮的靶子,冲出港口还有日本联合舰队等着决战。
最终,8月10日,旅顺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冒死全线突围。
日本联合舰队迅速追上来,双方发生了黄海大海战。
此战中,太平洋舰队虽没有1艘被击沉,司令官却战死,军舰四散。
逃入中立国港内的俄国舰船都在当地被解除武装。
另外,也有俄舰逃到库页岛(萨哈林岛)附近,在那里自沉。
有包括4艘战列舰在内的10艘俄国舰船,逃回旅顺港。
这10艘军舰都被击沉或者自沉在旅顺港内,全军覆没了。
搞笑的是,此时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刚刚到达非洲的马达加斯加。
这种情况下,第二太平洋舰队即便赶到远东,自身尚且难保,更别说失去旅顺港以后只能转移到海参崴。
海参崴并非不冻港,全年结冰期高达近4个月,到了这里也是个死。
此时如果沙俄高层还保留理智,就应该取消第二太平洋舰队的任务,不能去送死。
然而,沙俄对第二太平洋舰队却有很大希望,想要借助他们扭转日俄战争不利的局势。
此时双方实力对比,沙俄对日本,战列舰是1:2,巡洋舰是2:1,驱逐舰是2:1、
看来,沙俄最强的就是8艘战列舰。
其中,只有最强的4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和1艘佩列斯韦特号战列舰,还算是可以打一打。
另外3艘战列舰的战斗力很烂。
而巡洋舰就更烂,只有著名的阿芙乐尔号尚且还能和日军正面对抗。
就实力来说,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占据绝对上风。
而且,此时沙俄军队士气低落,官兵疲惫不堪。
资料这么写道:因为一路上补给不易,俄军都尽可能地在军舰上装载食物、燃料等补给物资,导致军舰超载严重。在俄国舰队上的一名随军记者曾经指出,博罗季诺级各舰超载1700吨,煤炭等各种物资在船上堆积如山,严重影响了舰艇的复原性。奥斯利雅维亚号当时的具体数据虽然缺乏记载,但本舰的主装甲带在满载时即已完全没入水下;因此大战之时,保护着奥斯利雅维亚号的水线附近的,将会只有那层堪忧的4英寸(102毫米)厚上层装甲。
5月27日,对马海峡海战爆发。
士气低落的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同日本联合舰队遭遇。经过2天的海战,第二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强大的奥斯利雅维亚号战列舰的遭遇,就可以代表所有人。
奥斯利雅维亚号战列舰在混乱的指挥中,被日军2艘战列舰和多艘巡洋舰围攻。
奥斯利雅维亚号战列舰,被日军的炮击打坏了舰上的测距仪,击伤炮术军官,又破坏了连接火炮和舰上的盖斯勒火控仪的线缆;舰上主桅受损,前部炮塔失灵,左舷也有3门6英寸副炮无法使用。其中一发炮弹爆炸后的破片飞溅入司令塔,多名军官死亡。连番重创使得奥斯利雅维亚号开始脱离阵型右转,随即遭到了6艘日本装甲巡洋舰的近距离围攻。
开战大约15分钟时,击中本舰水线处的几发大口径炮弹尤为致命,炮击形成的破洞导致大量海水涌入;尤其是舰艏的破洞,使得本舰在前行时涌入更多的海水,导致全舰开始左倾。
舰上官兵随即开始往右部弹药库注水,试图恢复平衡,但这一做法反而让前部重量更大,进一步破坏了舰艇的复原性。
14:20,奥斯利雅维亚就已经左倾12度,海水淹过了一些位置较低的火炮。
14:50,奥斯利雅维亚号的主炮全部被淹没;
15:10,烟囱已经碰到了水面,舰长贝尔被迫下令弃舰。
几分钟后奥斯利雅维亚号即告沉没,带着包括舰长贝尔在内的470多名官兵沉入海底。
事实证明,在双方实力相对接近下,火力和航速会有决定性的作用。
日军装甲防御较差,依靠强大的火炮和精准的炮击,导致沙俄舰队毁灭性的损失。
日本舰队航速占据很大优势,导致沙俄舰队很容易就被分割打击,甚至撤退也遭到可怕的追击。
此战,最终仅有奥列格号率领阿芙乐尔号、珍珠号和1艘驱逐舰脱离舰队,掉头向南穿过对马海峡,最后到达1500海里以外的菲律宾(被扣留,战后归还俄国),只有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逃到海参崴。
此战,日军117人阵亡、583人受伤,3艘鱼雷艇沉没。
沙俄则4,380人阵亡、5,917人受伤,16艘舰只(6艘战列舰、其他10艘)被击沉、自沉6艘、被俘7艘、逃亡中立国6艘、回港3艘舰队司令罗泽德斯特凡斯基海军中将以下约6,100人被俘。
在此战后,日本完全掌握制海权,而海军几乎全毁的俄罗斯政府也开始面对现实,准备开始与日本进行停战谈判。
本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