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测谎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测谎器电影剧情介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测谎器怎样测谎
测谎试验在美国很流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要接受测谎。其中有嫌疑犯、求职者,也有公司职员等。根据目前测谎器的技术水平,尚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但所测得的结果确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有人用血压计研究撒谎者在试验时的血压反应,发现其血压增高很多。于是,警察有时借助血压变化检测嫌疑犯是否讲实情。有人通过实验,揭示了各种情绪变化的皮肤电反射值和心电反射计量值。20世纪30年代发展了脑电波记录技术,人们的情绪反应也会产生脑电波的变化,也能帮助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或慌张的程度。把所有这些检测数据综合起来,其参考价值就大了。测谎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仪器。这种仪器在使用时,一般还要配合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法进行。例如主试选定100个词,其中大部分是与嫌疑犯无关的中性词,只有少数是与嫌疑犯涉及的司法案件有关的关键词。用测谎器检测时,要求嫌疑犯自由联想,并对指定的词语作出反应。他们对中性词反应快;而对敏感的、与案件关联的关键词反应慢。这也是检测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以上各种方法加以综合,发展为今天的测谎器。这种测谎器把许多仪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名为多导仪的测谎器。最近又研究出一种声音分析型的测谎器,采用电子滤波和鉴频技术,从人的发声中,将人耳听不到的肌肉微颤造成的次声波分离出来。这种声波与人的情绪变化引起的肌肉微颤有关。目前测谎器只能测出心理引起的生理变化,而不能测出心理活动的社会内容。因此,测谎器测出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处理问题的惟一依据。
测谎仪什么时发明
第一台实用的侧谎器是在1921年由约翰.A.拉森发明的,当时他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医学系学生。拉森的多项记录仪是组合了血压计和呼吸计而发明的,能够连续记录血压和呼吸这两项指标。1926年,美国发明人伦纳德.基拉专利注册了另一种测谎器。基拉是组合了拉森式测谎器和GSR装置后而发明成功的。其中,GSR是电流皮肤反射的简称,它是由精神压力引起的皮肤电流传导率的变化,该项生理指标的测量技术早在19世纪末即已发明。20世纪2O年代,当拉森在加州伯克利市警察局进行测谎试验时,警员基拉是他的早期助手。采用3个输入通道的基拉式测谎器很快便获得了使用许可,应用在犯罪预审和商业机构中的员工招聘或偷窃行为的控制等方面。1945年,基拉的助手约翰.里德总结了前人的工作,使用自己设计的里德式多项记录仪进行测谎实验。该仪器能同时描记受审对象的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流和肌肉活动,当时使用的是气动描记法,里德式多项记录仪也被称为第二代测谎器。
测谎器的发明历史
第一台现代测谎器是1921年由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医科研究生约翰·赖森发明的,因为它能把三种以上的反应记录在纸上,因此又称为多项记录仪。
现代测谎器,大的需在实验室内使用,小的如同小型发报机一样可装入公文包内,测谎时将一条测量管围在受测者的胸部,以测量发汗情况;血压计缠绕在手臂上用以测量血压和脉搏;手指头接上电极用以测量通电后的皮肤反应,测量结果通过传感器传到自动记录仪上,被同时记录下来。
测谎时询问人先提出控制或试探性问题,记录测试数据;然后提出敏感问题,比较两次记录之差异,就可以看出受询问者是否紧张或在说谎。
测谎器虽然在一些国家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合法性一直受到怀疑,一引起刑事调查人员认为它是很有效的审讯工具;一些心理学家则坚持说,焦虑或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和说谎很相似,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很难保证。尽管如此,近几十年来测谎器的运用范围在国外一直在扩大。美国的银行、商店、大企业、甚至国务院在任用雇员时,偶尔也会要求应征者接受测谎试验,当作任用条件。
测谎器的百年历史说明:测谎器的发明及其应用的测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实验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预审学、技术防范学和发明学等学科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测谎学。它既具阶段性成果,也具有发展的广阔前景。
测谎器有用吗
这首先要从测谎器的历史说起。
说谎,是人类的种族天赋之一,无需系统教育即可学会,恐怕也是人类最常用的技能之一:几乎不经大脑思考,假话就能够脱口而出。而那些长期习惯于说谎的人,表现就更加自然,完全可以做到脸不红心不跳的地步。
因此,想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说了假话,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约翰.奥古斯都.拉森(John Augustus Larson),生于1892年,他先是获得了指纹鉴别专业的硕士学位,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生理学博士学位,然后在伯克利警局做了一名警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工作的经验,让他致力于解决“如何识别谎言”的难题。1921年,当他发明了测谎器时,整个美国都为之轰动。
而这项发明的原理,就是最古老的“做贼心虚”理论。也就是说,拉森认为,当一个人在说谎时,心理上的紧张感、焦虑感或负疚感,就会导致一系列微小的生理变化;只要测量到了这种变化,即可认定此人正在说谎。
而这些生理变化会产生多种表现,如皮肤导电率上升(因为流汗增加)、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不匀等等;能检测到的异常表现越多,则结果越可信。因此,他将自己的发明命名为“多参数记录仪”(Polygraph),只不过后来都习惯将其称为“测谎器”了。
如何操作?
既然是检测“异常”的表现,当然就得先知道什么是“正常”的表现。因此,测谎器的使用流程通常是这样的:
首先,测试的主持人会详细的给被测试者介绍测谎器的原理,当然,语气都是相当笃定的,让被测试者对于测谎器有一种隐约的敬畏感。
为了让这种介绍更加可信,主持人还会让被测试者试着撒一个无害的小谎,比如说让其在4张扑克牌中默默选定一张,然后主持人将4张牌一一展示,并问“是这张吗?”被测试者都回答“不是”。主持人看看仪器,随口就能说出被测试者选定的是那一张。
然后,测试正式开始。主持人会先问一些无关紧要、肯定能获得真实答案的问题作为铺垫,记录下被测试者此刻各项生理指标,作为“正常”表现的参考数值。这类问题被称为“对照组问题”(CQ),诸如“你叫做XXX吗?”“你出生在某地吗?”“你登上过珠峰吗?”等等。
有时候,CQ问题也会故意问一些普通人都可能撒谎的尴尬问题,如“你从来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吗?”“你曾经看过色情视频吗?”,以此来确定CQ值的准确范围。
接着,就是测试的关键部分了。主持人会问一些与案情相关、非作案人不知道的敏感问题(RQ),但不一定是需要用“是”、“不是”来回答的,比如“你有对着受害人开枪吗?”“受害人是被勒死的吗?”、“你知道那个黑色的包扔到哪里去了吗?”、“作案的是两个人吗?”、“当时财务室里的灯是开着的吗?”等等。
如果被测试人在回答RQ时撒了谎,按照拉森的理论,测得的各项生理指标就会与回答CQ时有明显的差异。差距越大,则说明被测试者越可能是在说谎。
真的有效?
那么,测谎器,或者说拉森的理论,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答案是:很难说。
首先,因为说谎是个非常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牵扯到人类的思维、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而又是发生在转瞬之间,所以现代医学的主流观点并未承认拉森的理论,也并无有力、可信的实验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实际上,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在2003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认为,测谎器是“不可信、不科学、充满偏见的”。
其次,在说谎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人敏感、慌张、胆小怯懦,有人麻木、冷静、胆大妄为;对曾经做过的事情,有人会心怀歉疚,而有人则毫无愧意。很显然,对这两类人而言,其说谎时各个生理指标的变化量是不同的:胆小者汗流浃背,胆大者神情自若。那么,究竟变化量多大才算是“异常”呢?标准设定太低,会有很多无辜者躺枪(误真为假);标准设定得太高,则会放跑一些老练的说谎者(以假乱真)。因此,这个标准只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获得的数据上,取一个中间值,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少数的被测试者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当然,医学检验上的判定标准也往往是中间值,但人类心理上的差异,往往比生理差异更大,所以出入也就更大。
况且,这种实验不太可能是针对真正的嫌疑人来大规模的搜集数据,还要考虑到参试者的个人隐私保护,往往就只能找一些志愿者,问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进行测试,其压力、紧张感自然不能与生死攸关的罪案侦查相比,其可信程度恐怕就难以保证了。
此外,测试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至关重要,问题的设计、说话的语气、语速都可能影响到被测试者的情绪,倘若有预设立场,则得到的结论就更可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