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晶报的版面特色
《晶报》导入国际平面媒体前卫版式,追求清新自然、爽朗明快的风格,大气大势,图片精美具冲击力,引领21世纪平面媒体阅读习惯新潮流。
《晶报》日出48—64版,彩色印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1.封面
晶报大旗高高飘扬,当日最精彩的报道一目了然,它的版式浓眉大眼而又不失清秀。
2.深圳新闻
深圳新闻是《晶报》的重要版块,每天10个版以上的大容量本地新闻,力求紧抓热点,贴近读者,贴近民生。要闻版,汇粹本地及国内外最重大事件;快讯版,着眼于本地最新鲜的信息;沸点版,聚焦本地最震撼人心的事件;社情版,以警事和社会新闻夺人眼球;民生版,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开庭版,你我身边的官司在此“开打”;综合版,信息丰富而不失有趣、有用;提醒版,气象、影视、生活提醒一应俱全;纵横深圳,每周一次带您领略深圳人文地理;读者版,编读沟通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享受丰富的新闻大餐。许多读者称赞深圳新闻版块“真实、及时、敢言、可读”。这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3.中国版块
主要刊登除深圳本地新闻外全国各地的新闻。主要分三个版面:中国/综合以当日中国发生的重要政要、社会新闻为主,作为该版块的“封面”,力求信息丰富、短小精悍;中国/社会版以刊登当日中国各地发生的社会新闻为主,注重可读性但不过份
猎奇;中国/重点版则对重大事件或重大决策、社会热点进行深入详细的报道,围绕一个中心或事件进行全方位剖析或报道。
4.国际新闻板块
作为阳光媒体刻意打造的强势版块,晶报国际从创刊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做大做强的使命,为此,操作者们定下了如是三原则: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在他们以苦行僧般的跋涉姿态逼近目标之时,他们也正在逼近完美。在焦点问题上做厚做实,集中火力攻其一点,这是国际/视点版的定位。而国际/关注版的意图是让读者阅尽天下风云,把握世界棋局。一位美眉女作者如此写道:本人对国际报道从不关注,因为不是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小规模的爆炸。晶报国际的编辑们深以为戒,时近两年的操作甚至让他们有足够信心争取在所有时间讨好所有的人。这是国际/万象、国际/发现以及国际/主角的由来,所有鲜活的、生动的、人性的、趣味的内容被国际组编辑们以最诚意的方式打包、压缩,然后在美编的精心包装下,以每日8到9个版的规模、最醒目最易读的方式向您呈现。
5.时效性强,报道全面是体育板块最主要的特色,平均每天6个版,具体版面及栏目设置如下:足球/体育版最重头版面,每天2-5个版不等,紧贴国内、国际足坛的焦点赛事和焦点新闻,设言论专栏《隔岸观火》、黑白之间》和图片新闻栏目《绿镜头》等。此外,足彩期间,每周五还有三个版的足彩分析专题《晶彩310》。 NBA/报道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新闻版,每天一个版,多时两个。《祥子睇波》是一个紧贴NBA热点的言论专栏。竞技/综合体育新闻版,报道足球、NBA之外如田径、F1、排球、围棋、网球等领域的新闻。场外/体育副刊类版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补充,这一版块更强调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具体细分为:周一、人物专版《星迹》;周二、F1专版《极速》;周三、围棋专版《奕趣》;周四、极限运动专版《极限》;周五、高尔夫球专版《果岭》;周六、体育游戏类专版《游戏》;周日、《台球》专版。《侃吧》/言论类专版。对体坛有趣事件、现象进行个性化评论。丰富、活泼是文化娱乐板块的特色。每天(除星期天外),晶报的娱乐版主要这样构成:《脸》——这是一个以图片新闻和评论为主的版面,这里的“一面之词”对当天或者最新的娱乐事件作出评论;
《眼》——这是一个集中国内内地、港台和国际娱乐新闻的版,每天1到3个版,有“冷眼旁观”、“娱乐观察”等栏目;
《嘴》——这是一个言论版,是影评人和其他娱乐圈内专业人士发表言论的地方,有“铁嘴”、“影评分子”等栏目;
《耳》——这是一个关于音乐方面的版,有“耳听八方”、“碟碟不休”等栏目,主要推介国内、国际最新的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动态和明星动态。文化版/以介绍国际最新文化动态为主,关注国内文化热点。主要有“声音”、“痕迹”、“热评”等栏目。副刊版板块主要有“晶品”,发表前卫和名家原创的新散文、随笔为主,笔涉都市时尚生活和思考。栏目有“品味流行”、“都市细节”等。每周的星期天,副刊版推出“虚构”版,发表原创都市新小说。
二、晶报的历史沿革
上海《晶报》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小报之一,由浙江嘉兴人钱芥尘创办。
上海《晶报》于1919年3月3日创刊,余大雄主编,本为《神州日报》附刊,随《神州日报》免费附送,也单独发售。嘉兴发行后广受好评,而《神州日报》积重难返,依靠上海《晶报》的收入贴补开支才得以勉强维持,“每逢附有上海《晶报》的日子,销数便大增,没有上海《晶报》的日子,销数便大减”。1927年春,余大雄将《神州日报》转让给其友蒋裕泉接办,自己全力经营上海《晶报》。蒋接办《神州》未久,即因事休刊,上海《晶报》亦正式独立,直到1940年5月停刊,历时21年。
上海《晶报》三日出版一期,又创刊于3月3日,遂取名为“晶”,其版式为横方型,分成内外四版,外面一、四版为广告版,里面二、三版为文字版,初期每版分成八排,用老五号字排版,每篇文章的题头字,将写稿人原稿上的亲笔字刻成木刻,嵌在篇首。三日刊的模式,开创了上海报刊史上的先河,此后十年间,三日刊小报在沪上风行一时,“社会上对于小报,也大有非看不可之势了”,“小报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上海《晶报》造成的。”
上海《晶报》的确切销售额难以查证,一说每期实销二万余份,一说1922年时销量增长到五万多份,就小报而言已相当可观。但实际阅报人数则要大大高于这个数字,1923年,一篇上海《晶报》创刊四周年纪念文中称:“本报每期虽尚未能销到十万份,但看本报的,或者不止十万人也未可知。”1923年10月6日,上海《晶报》开始推广到苏州,随上海报纸中在苏州销量第一的《新闻报》附送三期,此时上海《晶报》在上海销数,已“占了第三名的位置”。上海报贩街头的叫卖吆喝声中,“小晶报”和“老申报”比肩同列,上海《晶报》的影响力可略窥一斑。与其他上海小报类似,上海《晶报》的读者主体多为中下层市民,如大中学生、普通职员、店员等。但上海《晶报》的影响力并不限于此,它也得到一些政府要员、各界闻人或海上寓公的喜爱,如王揖唐、张学良、叶恭绰等都对上海《晶报》表示关注。名人题字更是常见于上海《晶报》,1933年11月6日,为庆贺上海《晶报》改三日刊为日刊,上海市市长吴铁城题词“小报之王”。
上海《晶报》的新闻来源于非正规渠道,不雇用访员,也不依靠通讯社,其稿件多出自上海洋场文人之手,除长篇小说外,大多不支付稿酬。编辑余大雄交游广阔,人称“脚编辑”,为征集稿件不惮四处奔波,有人戏称其“搜括朋友著作,狠于官场之刮地皮”。
上海《晶报》创办时有两位著名主笔,一为张丹斧,一为袁寒云。张以诙谐隽永的小品文独创一格,体裁正适合于小报刊载,时人赞誉“小报文体之开创,实由丹斧作俑。”袁寒云则撰《辛丙密苑》长篇笔记,记述北洋掌故,连载上海《晶报》,使上海《晶报》销数大增。此外,编辑刘襄亭负责排版、校对、看样。除了张丹翁与袁寒云,上海《晶报》上比较固定的作者,较早如包天笑、钱芥尘、汪破园、李涵秋、孙癯蝯、毕倚虹、步林屋等人,后来加入的如刘襄亭、张恨水、周越然、萧鉴冰、孙东吴、冯小隐、张豂子、周今觉、冯叔鸾等。偶然为之撰文的如如叶楚伧、邵力子、张超观、何海鸣、夏奇峰、胡寄尘、周瘦鹃、唐志君、汪仲贤、苏少卿、杨怀白、舒舍予等。不过在上海《晶报》上撰稿的作者多使用笔名且时常更换,需要注意辨明。
上海《晶报》的作者班底其实是透过余大雄、张丹斧等人的关系网络而构建起来的。藉由人际网络的建立,上海《晶报》旗下聚集了一批涉足各个领域的文化人士,其中不乏律师、医师、报纸编辑、通俗小说家、自由职业者、海上寓公、洋场才子,既保证丰富的稿件来源,又使该报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面貌,故张丹翁将晶报比作一锅“任何作风皆有”的“大杂烩”。秦绍德将上海《晶报》定义为“熔新闻、文艺、知识、娱乐为一炉”的综合性小报。上海《晶报》初期偏重文艺,后来重心逐渐向社会政治转移。除了受时事影响之外,其风格常随着主要撰稿人的兴趣而转变。1935年,余大雄曾将上海《晶报》历史划分为四段:第一期,注重小说、剧谈和花事;第二期,变为打笔墨官司;第三期,袁寒云、周今觉加入后,颇注重考古;第四期,毕倚虹、包天笑、钱炯炯执笔后,渐多批评时事。
就上海《晶报》而言,便不甘于将自己定位于“小报”,反而竭力与大报一争短长。余大雄将上海《晶报》的办报宗旨确定为,凡是大报不敢登、不便登、不屑登的,上海《晶报》均可登之。矛头直指大报,大有开辟一条新的话语脉络、分庭抗礼的意味。有人以“小报大王”之号相赠时,丹翁半开玩笑地提出异议,“上海《晶报》本身是小报,可不愿意和同类争这个元首位置”,“既做元首,必得不劳而获的在各大报中间做个元首”,仅就上海《晶报》撰稿的十几位文人,分一两位出去,“主持一个大报,那个大报,也比别的大报高的多了”。小报的短处反被宣扬为优势,虽然是三日刊,“还嫌不能达到海内第一张报的位置,如何敢日日发刊呢”;虽然篇幅短小,“就是小小的一张纸聚了若干名流,来竭力帮忙,也还愁未能得到海内第一张小报的声誉哩”,相应的,大报的价值则被大肆贬低,“五大张六大张的同业”,恐怕大半是“没关系紧要的事实,毫无价值的文章”,“虽说充满了几大张纸,白白教看的人不是费脑筋,就是打瞌睡”。
三、晶报的介绍
《晶报》是深圳的新兴媒体,于2001年8月1日创刊,是深圳报业集团创办的一份新型新闻综合性日报。深圳《晶报》依托实力雄厚的深圳报业集团,在创刊后超常规发展,迅速壮大,如今已是深圳最优秀的平面媒体之一。该报秉承“阳光媒体,非常新闻”的办报理念,面向市民,面向生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家庭,以守望社会道义为己任,凸显时代风格,烙印深圳特色,用全新的新闻视角、新潮的版式风格,每日向广大读者奉献国内外最新新闻、服务、娱乐信息,是深圳报业集团全力打造的都市新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