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为五斗米折腰原型人物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的主人公?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谁

2、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3、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二、古代历史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物有哪些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仅是指不会为了五斗米薪俸而委屈求全、扼灭自己的个性,也是一种宁折勿弯、傲骨英风的精神象征,更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直弦气节!

所以,古代历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人物。如战国时期的屈原、楚汉相争中的项羽、东晋陶渊明、唐李白、北宋范仲淹、南宋文天祥等。

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政治家,少时有才。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力主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排挤诽谤,令怀王闭目塞听不能明辨是非,反将他流放。后来,楚国被秦军攻破,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既有追随怀王的忠诚,也有不屑与秦朝共舞的傲骨英风。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的主人公?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谁

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兵败垓下,拔剑自刎。千古第一词女宋代李清照曾写诗赞他:“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纵然有人认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又因虞姬已死而心灰意冷所以自刎,但他表现出的宁折勿弯的精神也是值得钦佩的。

陶渊明,一生中多次入仕又出仕,最终仍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句话而隐归田园,最终穷困潦倒而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型人物即是他。他是众多文人大夫在复杂晦暗的官场浮沉里依旧能够保持弦直不曲的刚阿代表!

李白,不必多言,且不说唐玄宗为之磨墨与高力士为他脱靴,仅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可见一斑。

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显仁人志士节操。

文天祥,兵败后被俘,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并许以中书宰相之职。但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慷慨赴义。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述古人,都是刚正弦直、保持个性及气节的代表,正是这些人物的存在,为国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荡起过雄风巨浪。

三、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