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辞海辞海简介
老版《辞海》起始于1915年秋,历经多年间断编纂,直至1928年舒新城先生接手担任主编,才在1936年出版了两卷巨著,备受瞩目,成为中国出版史上的里程碑。1957年,毛泽东主席决定修订《辞海》,陈望道教授被任命为主编,开启了《辞海》的第二次辉煌,即第二个春天和创业阶段。
1958年,中华书局成立了辞海编辑所,1959年成立了编辑委员会。1960年,《辞海》试写稿面世,经过多次修订,1961年内部发行了按学科分类的16分册试行本。1963年,未定稿在内部发行,期间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辞海》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经过五千年多名专家二十余年的辛勤努力,三卷本《辞海》正式出版,作为国庆三十周年的献礼,它以增新、补缺、改错为宗旨。
1989年,江泽民主席为《辞海》题词,高度评价了辞海的精神。进入新千年,1999版的《辞海》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增加了彩图本作为主体版本。2009年9月21日,第六版《辞海》正式面向读者发行,标志着这一权威辞书的不断迭代与进步。
扩展资料
《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二字源于陕西汉中著名的汉代石崖摩刻《石门颂》。皇皇巨著《辞海》是一个世纪、几代学人千锤百炼的结晶。《辞海》最早的策划、启动始于1915年。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先生决心编纂集中国单字、语词兼百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辞典,其宏博气势,令人钦敬。并取“海纳百川”之意,将书名定为《辞海》。
二、辞海和辞源有啥区别
辞海侧重百科性质和综合性,古今中外都有。辞源更加侧重古汉语方面的词汇。辞海适用于一般的读者,辞源适用于研究古汉语、古籍的专业人士。
最初辞海和辞源定位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再进行修订的时候,辞海继续保持百科辞典的性质,辞源则专门侧重古汉语。
辞海辞源的相同点,都是以字代词的词典,既不同于单纯收词的词典,也不同于单纯收字的字典,而是词典和字典的结合。
《辞源》自1915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现代阐释和现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功绩。
1958年根据国家辞书出版分工,启动《辞源》修订,1976年正式修订,吴泽炎、刘叶秋、黄秋耘任总编纂。2007年,商务印书馆再次启动《辞源》修订。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整理字形、考订注音、增补辞目、改进释义、优化书证、沟通系统、增补插图、完善体例、科学建档等9个方面。
三、人山人海修辞手法
人山人海是一种比喻、夸张修辞手法。
比喻是一种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性质或特征的修辞手法。在“人山人海”这个词组中,“人山”和“人海”两个词用来比喻拥挤、众多的人群,与实际的山和海有所区别,从而表达一种生动形象、夸张的语言效果。因此,“人山人海”是一种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
除了人山人海之类的形象比喻,还有许多其他的比喻方式,如物借人喻(如黄蜂,形容人有烦人之处)、人借物喻(如玉液,形容美味可口)等。通过运用比喻,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还可以起到夸张、渲染、感染等作用,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文本中表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