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头条下载 电影下载

更新时间:2024-04-02  版本:v0402

一、什么是报纸的头版头条

营销时代报纸头版主要由报头、报眉、报眼、头条、倒头条、导读等组成。

报头:营销时代报纸一般把报头置于头版上端偏左、偏右或居中的位置。通过报名字体,颜色、大小和底纹的变化来突出各家报纸的不同风格。例如:《温州都市报》报头就突出报名中的“都市”两字,字体颜色被设置成红色,很自然的与其它三个黑色的宋体字加以区分,既给人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又显示了此报的特色是服务于都市里的人们。《温州晚报》报头则把其报名的四个字都设计成红色字体,被置于版面上端的左侧位置,鲜红的颜色更加突出了其报名。《温州商报》报名则被设计成了黄色字体红色底纹。所以,报头纷纷被各家报纸设计成富有本报特色的一种形式。

军事头条下载 电影下载

报眉:报眉一般被置于报头的下面、头条的上方,用来刊登报纸创刊日期、总的印行期数、当日报纸的版面数、出版日期、登记号码(代号),有的还注明主办者的名称。如《北京青年报》报眉刊登的就是本期版数、日期、统一刊号、发行代号等;《北京晚报》报眉则侧重刊登发行日期和报业集团的名称。

报眼:报眼一般被安排在报头的两侧或右侧,通常被用来刊登比较重要的文字、图片、简短而又相对独立的稿件;也有的刊登当日的内容提要、天气预报、日历与广告等等。如《北京晚报》有时就在报眼刊登一些广告。

头条:头条是报纸各版的头条消息,通常刊登在报纸的左上角或上半版。头版头条是每期报纸最重要的内容,有时为了显示新闻的重要程度,还采用标题字体加大或加底纹颜色等方式进行处理。

倒头条:倒头条一般被安排在头版的最下面或右下角,这是营销时代报纸为突出重大新闻但又不是时政类新闻的又一形式。

导读:导读是营销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成为每张报纸的必备栏目。导读有的被安排在头版的右侧或左侧一栏到底;有的在报眼刊登一两则导读;有的在头版中间安排导读;有的甚至除头条外,都安排导读。如:《北京青年报》有时除了报头附近的导读栏以外,头版上的文章并不是采取全文刊登的方法,而是采用大标题+导语与照片的形式,并且注明详见哪一版的编排形式,使内页有更多具有可读性和必读性的报道在头版上“崭露头角”。又如《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都将比较重要的一两则导读放在头版的右侧位置,或是刊登稿件部分内容,然后用详见第几版的形式加以引导。《钱江晚报》有时则将导读置于报头下面,用四个图文框,采用照片加导读的形式告诉读者本期最有价值的新闻是什么。所以,导读在头版上的作用除了索引的功能外,还增加了头版有限版面空间的信息含量。

军事头条下载 电影下载

稿件处理: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通常是作为要闻版,所以,在要闻版的稿件处理上,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要闻版开头,接转其它版。第二、题在要闻版,文在其它版。第三、要闻版刊登摘要,其它版刊登全文;头版通常还是综合、开放的版面,一般把各种最重要的新闻稿件放在头版。

版面强势: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在版面强势对比上:一般左半区版面的稿件比右半区版面的稿件重要;上左区的稿件比上右区的稿件重要;下左区稿件比下右区稿件重要。有时,编排人员也会把版面各区域的重要程度改变,如:将优势区域采取缩小标题等弱化处理方式,降低了通常优势区域在读者心中的重要程度;有时也将弱势区域采取加大标题等强化处理方式,增强弱势区域新闻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来创造一种“小头条”与“假头条”的版面编排方式。这种情况,通常是将一些涉及重要人物,重要机构的新闻或价值够不上头条,却又值得引起注意的新闻,采取这种小头条的形式来处理。

分栏体制: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在分栏体制上:对开报纸基本栏大多采用八栏制,四开报纸基本栏多采用七栏制。分栏是为了尽量减少由于文字长度过长而造成读者阅读时的不便,同时也是为了增加版面变化,使版面活泼生动。另外,栏与栏之间形成的空白,打破了版面的单调,使版面清爽明朗。在版面文字排列上,多以基本栏为单位,有时大量地运用变栏,如将基本栏成倍合并后的长栏和将基本栏非成倍合并成的破栏。变栏不但可以起到强化版面、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版面编排布局上的生动性,美化版面。

标题设计: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在标题设计上,一般头条会采取主题+辅题或引题+主题这两种形式,并且字体设计比其它稿件字体要大,要浓。有时还利用引题、主题和辅题间字体字号、底纹颜色的变化来显示差异,体现头条的庄重感。如《温州都市报》有时将头版重要稿件的引题和主题的底纹以不同的颜色加以设置,通常还会将这两行标题设置成不同大小的字体或是不同颜色的字体形式。

图片安排:头版上的图片是营销时代我国报纸版面设计的一大亮点。一般报纸的头版都会安排至少一幅图片来增加版面的生动感。图片的穿插编排不仅可以给一个版面着色,也可以使新闻信息借图片的直观效果来表达。当多幅新闻图片大小相间,横竖相配时,有采用对角线形式,也有采用黄金分割形式或重叠式。如《晶报》头版都有一幅大图片,既简洁又可以舒展过多的文字造成的阅读疲劳。头版在新闻照片的选登上有时会采取放大刊登的形式,使照片中的形象得以充分的展示,增强照片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头版有时还以新闻照片作头条,适应读图时代报业竞争的需要。所以,新闻照片是头版的亮点,具有新闻性、真实性、知识性、价值性、愉悦性的特点。

重要稿件:头版上的重要稿件一般都采用加框的形式,如《温州都市报》2004年3月24日头版上为显示某一会议的重要性,采用整篇稿件加红线框的形式,把印刷部分的版心与非印刷部分的边白隔开,而且标题字体也被设计成红色加以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

色彩:色彩是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以及其它各版版面语言的又一形式。头版在色彩上的布局一般是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空白的运用、彩色图片的穿插以及版块底纹的变化来表现。字体颜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报名和各条新闻稿件标题字体颜色的变化;空白的运用是适当地在图片四周、标题四周留白,从而使图片、标题分外突出。国内财经类报纸中,如《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版面都大幅运用了留白技巧,将标题与文章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都留有适当的位置,文章与文章之间不加框,不用花边,这正是报纸在营销市场上吸引读者购买,提升销售量的又一版面设计方式。

版面设计:营销时代的报纸头版多采用模块式版面设计,即用较浓重的线条把稿件比较整齐地分割成若干条,尽量减少穿插交错、破栏的方法,形成一块块独立的版块,既可以帮助读者梳理信息,又提高了阅读速度。模块式版面设计便于集合稿件,打破传统的破题、断题现象,也便于替某块稿件底纹上色,同时也释放了新闻照片的冲击力。

因此可以说,头版是一份报纸形象的第一视觉要素,也是营销时代我国报纸突显本报特色的载体之一。设计一个简洁、明快、醒目、信息量丰富的头版版面,关系着一家报纸在营销时代的竞争优势。

二、电影下载

“罗斯威尔文件”全面解密“最经典UFO事件”竟是骗局

1947年7月发生的“罗斯威尔事件”至今仍被许多UFO迷们津津乐道。数十年来,很多人都坚信,当时的确曾有外星人乘坐的飞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空军基地附近坠毁,只不过美国官方一直矢口否认罢了。

2003年6月,封存了整整56年的“罗斯威尔事件”绝密档案到期解密,人们终于有机会一窥其中真相。然而种种迹象显示,这桩堪称是“20世纪最经典的不明飞行物事件”,竟然很可能是个骗局!近日,美国媒体对此中细节进行了详细披露。

事件回放

1947年7月4日夜,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空军基地附近,发生了一次后来被视作20世纪最为轰动的不明飞行物坠毁事件。当晚,距罗斯威尔西北方120公里的一个农场主人麦克·布莱索听到一声如炸雷般的爆炸巨响,次日他发现散布在农场约400米范围的许多特殊的金属碎片。6日,布莱索将金属碎片交给当地警长,然后向军方报告,并转交给空军基地。7日,他又带着空军基地的杰西·马西尔少校到现场检视。

据当时媒体报道,7月8日,人们又在距满布金属碎片的布莱索农场西边5公里的荒地上,发现一架金属碟形物的残骸,直径约9米;碟形物裂开,有好几具尸体分散在碟形物里面及外面地上。这些尸体体型非常瘦小,身长仅100至130厘米,体重只有18公斤,无毛发、大头、大眼、小嘴巴,穿整件的紧身灰色制服。同一天,军队进驻发现残骸的两地,封锁现场。

罗斯威尔《每日纪事报》于7月9日以头条新闻刊载,宣称空军军方发现飞碟,坠落罗斯威尔附近的布莱索农场,而且被军方寻获。军方人员表示这个坠落物已被发现,正在接受检查,并将送到俄亥俄州做更进一步的检查。这一则消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第二天报纸却突然改口,说坠落的只是一个“带着雷达反应器的气象球而已”。美国军方也召开记者招待会说,“根本没有飞碟这回事”,就此推翻以前的说法。当地电台也接到华盛顿的命令,不得再播报和飞碟有关的消息。

由于事出突然,转变太快,使大众怀疑其中是否另有隐情。人们普遍认为,气象球的说法是经过修正后的声明,“罗斯威尔事件”就这样成为一桩悬案。而关于“罗斯威尔事件”的诸多档案后来也被转移到位于华盛顿学院公园一家专门收藏气候控制方面资料的档案馆保存。

档案解密

如果不是美国法律明确规定机密文件保存至一定年限之后必须解密的话,那么这些档案仍将无法昭示天下。2003年6月,时隔56年之后,满满11箱的“罗斯威尔文件”终获解密。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批批冷战时期的绝密档案陆续到期,为数众多的“惊人内幕”也陆续浮出水面。从众多解密文件中人们了解到,当年原子能委员会所控制的华盛顿州汉福德原子能研究中心的反应堆曾发生重大泄漏,而当地居民却毫不知情;当时为联邦政府工作的医生曾得到许可在女人、孩子和囚犯身上做残忍的医学试验。

正因为有了这些先例,UFO研究者和众多记者自然会对刚刚解密的“罗斯威尔文件”充满期待,希望这批文件中也包含一些不为人知的独家猛料。记者回顾了近100年来发生的各类军事事件之后发现,任何政府曾参与过的事件都会留下一连串的文件“踪迹”。所以,如果1947年7月在罗斯威尔空军基地真的有什么特别事件发生———比如外星人真的曾经着陆,当时军方官员必然会将证据记录在这些文件中。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可能性,记者们千里迢迢赶到了马里兰国家档案和记录部一睹“罗斯威尔文件”的真容。

无关飞碟

记者发现,在11箱“罗斯威尔文件”中,许多都是从报纸杂志上搜集来的飞碟剪报、旧书、以及政府UFO报告,而这些大都是已经在几十年前就公开了的。记者还发现了许多关于UFO的老式大尺寸录像带。甚至,记者还找到了那个所谓的“气象球”残片!许多

UFO迷都声称,这些气象球残片是美国政府在事发后偷偷放在UFO坠毁现场的,用来替代飞碟残片。UFO迷认为,那些飞碟残片后来全都被送去了一个秘密军事基地。

然后,在混乱不堪的1号箱子内,记者终于找到了想要找的东西。这份文件看上去并不起眼,上面的标题是《早晨记录,1947年7月》。这实际上是一份逐天记录的日志文件,上面记载着基地每天的活动。记者一行行仔细地检查了《早晨记录》,最后记者们失望地发现———在1947年7月根本没有发生过任何特别的事情,也没有迹象表明当时出现了紧急情况,记录中只字未提有消防员和急救人员被派往当地,而如果真的发生飞行器坠毁之类事件的话,这些行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年来,UFO的研究者们都声称,那些曾参与飞碟修复工作的人和官员都被“转移”到了其它基地,以便让他们保持沉默。从解密的文件来看,这倒是确有其事,但原因却和飞碟无关。事实是,“罗斯威尔事件”发生的几个月之前,在一次大规模的战后军事机构重组过程中,许多美军飞行员都被有系统地安排到了新成立的美国空军部队中。这些人并非被“转移”,仅仅是换了军服而已!就这样,一个悬了56年的大秘密终于解开了。

伪造记录

记者离开了国家档案和记录部,但此时记者心中却感觉到更多的困惑,而不是欣喜。带着这种想法,记者决定电话采访弗兰克·考夫曼———“罗斯威尔事件”的核心人物。从一开始,考夫曼的名字就和“罗斯威尔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事发之后,他曾积极主动地向记者和为“罗斯威尔事件”著书立说者披露了大量独家资料。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考夫曼的可信度极高。因为考夫曼称自己1947年7月那会儿就在罗斯威尔空军基地当情报官员,而且他手里还有一份官方记录的副本,可以充分证明他所言非虚。

然而,记者遗憾地得知,考夫曼已经在2001年2月去世。在考夫曼死后,他的妻子将丈夫所保存的文件整理后悉数公开,让UFO研究人员随意阅读。更令记者惊讶的是,专门从事UFO研究的机构“J·阿兰·海内克中心”的科学主管马克·罗得西尔在读了这些文件之后,认为考夫曼撒下了弥天大谎!2002年秋天,罗得西尔在该中心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称:“坦率地说,弗兰克·考夫曼编造了一整套军旅生涯的记录。他之所以称自己在情报部门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和他声称的当年曾亲历罗斯威尔事件说法相一致。”

物理学家斯坦顿·弗莱德曼曾写过多部关于罗斯威尔事件的著作,他也表示:“我早就对此有所怀疑。考夫曼应该在1945年就退役了,1947年那会儿他是作为文职雇员参与罗斯威尔事件的。”

弗莱德曼说,他的怀疑是在1999年和考夫曼还有几个其他研究者会面时开始的。他说,那次会面时,他要考夫曼谈谈1947年他和罗斯威尔基地的情报官员杰西·马西尔少校还有基地的指挥官威廉·布兰查德上校等人一起工作的情况,可是考夫曼却一个字也说不出。

尽管解密文件表明罗斯威尔当年很可能并无UFO光临,尽管重要证人考夫曼也有撒谎嫌疑,但弗莱德曼认为,现在就为“罗斯威尔事件”盖棺定论为时尚早,关于外星人曾造访地球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肯定存在,只是这些证据尚未曝光而已,这个故事还有更多秘密有待挖掘,正如老话所说:“没有找到证据,并不等于没有证据。”麦吉尔

三、手机上网军事头条上假新闻为什么那么多

编造都是出于某种需要。首先是吸引眼球,引人注意,这是商业需要。其次是真真假假,真假难辨,可以掩饰真实情况,这是军事需要。还有政治上的需要,转移民众注意力,提升自信心等等。军事上的假新闻在全世界都很常见,群众对这些假新闻接触多了,就自然可以提高识别力,中国没有必要专门严管。感到恶心说明你有识别力,可是还不够适应,时间久了就会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