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有哪36计
三十六计的顺序为:
1、瞒天过海
2、围魏救赵
3、借刀杀人
4、以逸待劳
5、趁火打劫
6、声东击西
7、无中生有
8、暗渡陈仓
9、隔岸观火
10、笑里藏刀
11、李代桃僵
12、顺手牵羊
13、打草惊蛇
14、借尸还魂
15、调虎离山
16、欲擒故纵
17、抛砖引玉
18、擒贼擒王
19、釜底抽薪
20、混水摸鱼
21、金蝉脱壳
22、关门捉贼
23、远交近攻
24、假途伐虢
25、偷梁换柱
26、指桑骂槐
27、假痴不颠
28、上屋抽梯
29、树上开花
30、反客为主
31、美人计
32、空城计
33、反间计
34、苦肉计
35、连环计
36、走为上
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是什么
是:围魏救赵,此乃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源于胜战计中的第二计,书中是这样写的“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内容的主要意思就是攻击兵力分散的敌人比进攻兵力集中的敌人有力,攻击气势不旺盛的敌人比进攻气势旺盛的敌人有利。
这一计策的名字来源于桂陵之战,当时赵国趁魏国国丧占领了魏国当时的刚刚占领的土地,魏国为了报仇想要夺回被占领的土地,但是这一土地离赵国国都邯郸比较近。
所以魏国大将庞涓想要直接进攻邯郸,魏王一想这又能扩充疆土又能报仇很是高兴,随即就命令庞涓率领五百战车进攻邯郸,赵国随即向齐国求援。
齐国孙膑则想着想要快速解赵国之围不一定要进攻赵国。魏国的精兵全在赵国,后方一定空虚所以进攻大梁迫使魏国退兵,然后在要道上埋伏打击人困马乏的魏军,最终魏国在此次战役中失败。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第二计是什么
《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是“围魏救赵”。
1、背景和意义
围魏救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出自《三十六计》。该计的出发点在于战争中的围困战术,通过调动敌人的注意力和资源,转移敌人的注意力,找到解救自己的机会。旨在利用敌人的弱点,从容应对自己的困境。
2、使命与目标
围魏救赵的使命是运用兵法,通过战争中的一系列行动,达到解救赵国的目标。在战争中,当自己处于劣势时,可以运用围魏救赵这一计策,来迅速扭转局势,取得主动权。
3、战略与战术
围魏救赵的战略是利用敌人的资源和精力,分散其注意力和力量,以牺牲中心地区的利益来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战术上,可以采取迂回作战、进行夜袭或利用外援等手段,来迅速解救困境。
4、运用与案例
围魏救赵的运用需要精确的判断和灵活的策划。一次成功的案例是晋国与魏国的战争中,晋国派出大军围攻魏国的都城,吸引了魏军建造一座高大的救援楼以便往天上发送援军的信号。晋国趁此机会派出轻装队伍顺利解救了被围困的赵国。
借鉴思维方式
1、运用围魏救赵的思维-转移敌人注意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围魏救赵的思维方式,将其应用于解决困境和问题。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可以考虑通过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和资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商业谈判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噱头或利益诱惑,让对方分散注意力。
2、围魏救赵的实施策略-迂回作战
迂回作战是围魏救赵中常见的战术手段,它要求适时选择合适的迂回路径和时机,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在实际应用中,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思考,采取灵活的、不拘一格的方法,从而开辟新的解决之道。
关于三十六计2,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是什么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