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时期怎么记军功

三国时期魏、蜀、吴对于军功卓著的将领,表奖的方式是不同的。

三国站记

魏国地域宽广,沿袭汉的封邑法,也就是分给你一块地以及这块地上的农户,是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君主考量不同人的军功大小,其封邑大小也各不同。

蜀国地域狭小,没有多少封地,采用土地国有制度,有军功的将军国家供给,或者封外官太守,外官太守除交纳公粮训练士兵,比较有油水。比较肥的如荆州太守,汉中太守等。

吴则采用世袭兵制,奖励就是加兵。这些兵及其家属兼作农事,一兵约等于魏国的一户。鲁肃死的时候留给儿子一万多军马,可惜他儿子什么也不是,后来只好又给了吕蒙,毕竟国家还要靠他们打仗呢。

三国站记

曹操和曹丕父子俩封了好多土地出去。到后期,魏国地盘越来越大,封邑也越来越多,从诸将封邑的多寡已经很难看出这些将领的军功大小。

三国侯爵

三国时期与汉时一样,侯爵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层次。郡县侯级别较高,通常一县之地或一郡之地作为郡县侯的封地。同理,乡侯就是一乡之地,亭侯最小,当然乡亭有大小,有时候亭侯的土地人口比乡侯还大也是有的。比如荀彧的万岁亭侯其食邑居然是钟繇这个定陵县侯的两倍多。

一、魏国封邑排座次:

一万二千户:曹爽封武安侯皇亲国戚非同凡响,第一大地主。

九千六百户:满宠封昌邑侯满宠一直在江南对付孙权,军功卓著,分赏也是非常可观的。

四千三百户:张郃封鄚侯张郃在长安多年与诸葛亮对抗,也是军功卓著。

三千五百户:曹仁封陈侯曹操亲弟弟,也是曹氏兄弟中最有威望的一个。

三千五百户:臧霸封良成侯曹丕时代的重臣。

三千一百户:曹真封邵陵侯曹子丹对抗诸葛亮多年,曹氏兄弟中地位仅次于曹仁。

三千一百户:徐晃封杨侯这家伙有一套,机会很好,赚了这么多田产。

二千七百户:郭淮封阳曲侯对抗姜维,战功卓著。

二千六百户:张辽封晋阳侯张辽名至实归阿。

二千五百户:夏侯惇封高安乡侯曹氏异姓兄弟,同样劳苦功高!

二千五百户:曹休封长平侯多年镇守扬州,遏制东吴。

二千一百户:曹洪封都阳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二千户:荀彧封万岁亭侯军师才登场,重武轻文!

一千九百户:文聘封新野侯多年镇守江淮,少有败绩。

一千三百户:华歆封博平侯推曹操做魏王居功至伟,收获自然也不小。

一千三百户:陈群封颖阴侯子陈泰嗣,后因功分邑加至二千六百户。

一千二百户:王朗封兰陵侯与华歆、钟繇并称三公。

一千二百户:乐进封广昌亭侯曹魏外姓五虎将之一。

一千二百户:于禁封益寿亭侯曹魏外姓五虎将之一。

一千户:郭嘉封洧阳亭侯虽然死得早,曹氏并没有忘了他。

一千户:董昭封成都乡侯也为曹操称王出了不少力气。

九百户:夏侯尚封昌陵乡侯兄弟二代。

八百户:钟繇封定陵侯三公中比较正直的一位。

八百户:夏侯渊封博昌亭侯死得早,夏侯冤啊。

八百户:贾诩封魏寿乡侯曹操封都亭侯,因辅佐曹丕有功,曹丕增其为乡侯

八百户:程昱封安乡侯文胆!

七百户:荀攸封陵树亭侯荀氏叔侄可是曹操的智囊啊。

七百户:许褚封牟乡侯虎候在此!

六百户:陈矫封东乡侯

六百户:吕虔封万年亭侯

五百五十户:杜袭封平阳乡侯

四百户:李通封都亭侯

三百户:辛毗封颖乡侯

三百户:刘晔封东亭侯

三百户:李典封都亭侯李曼成混得可不怎么样啊。

一百户:孙礼封大利亭侯打虎将。

三百户:庞德封关门亭侯这个关门亭可真小啊!

没有典韦没有封侯虽名声在外,不过一介虎士而已。

另外还有一些三国演义当中不出名的如高柔,食邑四千,封安国侯;王观,食邑二千五百户,封阳乡侯;王昶,食邑四千七百户,封京陵侯;王基,食邑伍千七百户,封东武侯等。

曹魏后期名将王凌、母丘俭、诸葛诞、唐咨、钟会、邓艾等名将接封列侯,却自绝前程不在此列。

二、蜀国将军的分封

诸葛亮封武乡侯

关羽汉寿亭侯

张飞封西乡侯

马超封犛乡侯

黄忠赐关内侯

赵云永昌亭侯

蒋琬封安阳亭侯

费祎封成乡侯

姜维封平襄侯

庞统、法正没有封侯

蜀国虽然人少地少,却一直在对魏国发动军事行动,所谓中兴汉室大业未成,将领们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封赏。我们看看蜀国功劳最大的诸葛亮的情况: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十五顷相当于一千五百亩,三国时期田多人少,每人约耕种三十亩左右。一千五百亩不过五百人而已。五人算一户的话,也就一百户而已,加上桑农,诸葛的后人食邑不过200户而已。当然,与蜀中其他人相比,也算是薄有田产了。

三、吴国的封地

周瑜食邑四县养兵四千

鲁肃并周瑜兵及其食邑养兵万人

吕蒙并鲁肃兵及其食邑养兵万人封孱陵候

陆逊封江陵候养兵数万

张昭封娄侯食邑万户

顾雍封阳遂乡侯

诸葛瑾封宛陵侯

步骘封临湘侯

吴国采取世袭领兵制,兵的多少与封地直接相关。对吴国将领的惩罚就是“夺其兵”,而“益其兵”则是最大的奖赏。因为采取世袭,子弟不争气,兵和领地都会被人夺走。比如,鲁肃夺了周瑜子弟的兵和领地,而吕蒙又夺了鲁肃的领地和兵。

这种体制下,谁手里有土地,谁就能够养兵,谁养的兵多,谁就有话语权。陆逊二十一岁的时候,家里很有产业,养了二千多兵,已经算是不小的势力了,所以陆逊虽是一介文弱书生,却能够做大将军。

二、武汉三国典故

武汉三国的典故之一,在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下面,龟山脚下紧邻长江,也就是晴川饭店门前有条路以前叫洗马长街,现在叫晴川大道。传说关羽带兵打仗曾在此扎营饮马,故此地得名洗马长街,另外龟山脚下还有个藏马洞是关羽赤兔马栖身之地。另外龟山上蝴蝶山庄旁还有个鲁肃的衣冠塚。典故之二,武昌现在有个叫卓刀泉的地名,它的来历也与关羽相关。相传关羽带兵来到此地,因天气炎热将士口渴难忍,又找不到饮用水,于是关羽用他的青龙偃月刀往地上一戳,居然戳出了泉水。

三、求后期三国的小说

第一本《诡三国》作者:马月猴年。

第二本《三国之巅峰召唤》作者:留香千古。

第三本《策行三国,》作者:庄不周。

第四本《神话版三国》作者:坟土荒草。

第五本《捡到一本三国志》作者:历史系之狼。

第六本《三国之召唤猛将》作者:青铜剑客。

第七本《三国之弃子》作者:双木道人。

四、为什么说三国无正史

《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真正三国的差异确实是存在,且不小的。毕竟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它成书的目的并不是记录和阐发历史,所以其中的内容自然并非是完全符合史料的记载。

此外,罗贯中本非史学家,自然没法做到准确记下三国所有的历史事件、人物,出现纰漏在所难免。

再加上他为了宣扬仁治的思想而刻意美化了刘备,最终就导致了《三国演义》与史书相去甚远。

人们说《三国演义》偏离史实,自然是因为其中的内容确实存在许多小说凭空创作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