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淮安的历史
江苏淮安的历史;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组织于1927年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二、淮安的历史事件
大家回答有些杂,有名的有影响的就几个吧。
首推我们的伟大周总理,为我们的祖国付出很多。
其次是关天培,爱国将士,捐躯国难。
这是主要的。
文化名人其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等等。
再其次是历史名人,如汉朝大将军韩信,宋朝女英雄梁红玉。
因为后两者带给淮安的是商业利益:旅游。
而前者带来的则是一种民族方面的发展动力。
淮安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历史上英才辈出,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就出生在这里,此外还有汉代军事家韩信,汉代辞赋家枚乘,抗金女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也是在淮安长期定居期间创作了《老残游记》这一名作。
淮安不仅人杰地灵,而且风景优美,沿大运河,环洪泽湖,既可领略自然风光,又可观赏名胜古迹。
境内的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明祖陵,以及秀美的河湖风光,为淮安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淮安概况
区号:0517
邮编:223000
位置:位于苏北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全市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218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总人口近500万,其中市区人口246万。
区划:辖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原淮阴县)、楚州区(原县级淮安市)和金湖、盱眙、涟水、洪泽4县。
淮安原名淮阴,于2001年2月1日始改名为淮安。
淮安市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
古往今来一直是军事要地。
2005年开始通了火车,告别了苏北一直没有火车的历史。
行政区划
2005年,淮安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
淮安市面积8962平方千米,人口523万人(2004年)。
清河区面积 134平方千米,人口 32万人。
邮政编码223001。
清浦区面积 293平方千米,人口 32万人。
邮政编码223002。
区人民***驻承德南路66号。
楚州区面积1439平方千米,人口119万人。
邮政编码223200。
区人民***驻淮城镇。
淮阴区面积1264平方千米,人口 87万人。
邮政编码223300。
区人民***驻王营镇。
金湖县面积 737平方千米,人口 36万人。
邮政编码211600。
县人民***驻黎城镇。
盱眙县面积2430平方千米,人口 74万人。
邮政编码211700。
县人民***驻盱城镇。
洪泽县面积1009平方千米,人口 39万人。
邮政编码223100。
县人民***驻高良涧镇。
涟水县面积1656平方千米,人口104万人。
邮政编码223400。
县人民***驻涟城镇。
淮安市概述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市,偏南接扬州市,南邻安徽省,西连宿迁市。
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现辖4县4区。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历史上曾是潜运枢纽、盐运要冲,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淮安人文答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帽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陈毅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
淮安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
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有盛产鱼虾鳖蟹的高邮湖、白马湖。
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盛产水产、蔬菜、林果、各类禽畜及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猪、水产、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已经探明的岩盐储量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
淮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
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近3万家,其中包括淮阴卷烟厂等10户大型企业集团和江苏清印集团等50户重点企业,形成了以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烟草为主体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工业体系。
全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升级,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兴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兴起。
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城市。
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淮盐、宿淮、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水运河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
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
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
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
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
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
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
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
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
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
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
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
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
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
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
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
***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
“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
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
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
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
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
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
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
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
以清江浦河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
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
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
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
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
中国***组织于1927年成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等都曾驻节境内,***、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
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
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
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
几经调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
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建国以来,淮安人民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淮安建设成为江苏新兴的交通枢纽、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三、淮水安澜的网络媒体优势
淮网,淮安第一新闻、消费、生活、互动门户网站。2013年1月数据:Alexa全球网站排名名列37213位(中文网站排名名列4448位),页面访问量当月全球排名7310位,在淮安地区遥遥领先。淮网每天8万独立ip,70万pv(页面浏览量),注册网友53万。
淮网优势:影响力在淮安地区网站中第一,倾力关注民生民情;本地网友的渗透率极高,有效受众基础雄厚;网友素质和经济水平呈高端特性,消费能力强;淮安市内公务员系统、白领人群一网打尽,主流人群影响力强;淮网互动营销、活动营销、口碑营销理念先进,执行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