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二战日军的‘百式’冲锋枪的详细资料
日本100式冲锋枪早期型号有两种。第一种是MⅠ冲锋枪,使用8mm南部手枪弹,弹匣容弹量50发。第二种是MⅡ冲锋枪,使用一种新式的6.5mm枪弹,弹匣容弹量30发。
MⅠ冲锋枪的试验在1936~1937年间进行,试验结果比较令日军满意,只是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1937年4月,经改进的MⅠ冲锋枪交付日本骑兵学校做进一步的试验。紧接着,原定于1937年6月进行的MⅡ冲锋枪的试验,由于新式6.5mm枪弹存在严重的性能问题而被迫取消。随后,关于改进冲锋枪的结构、自动原理等方面的呼吁甚嚣尘上。批评者认为,冲锋枪虽然火力威猛,但弹药耗费太大,且射击精度太低,在实战中会对后勤供应造成困难,而且实战效果也颇令人怀疑,因此生产冲锋枪的计划被暂时搁置起来。但随着战事的发展,生产冲锋枪的要求被再次提上议程。1939年4月前,南部兵工厂在M I冲锋枪的基础上研制出MⅢ冲锋枪,改进后称为MⅢB冲锋枪,随后的MⅢC冲锋枪则是针对MⅢB冲锋枪的缺点又进行了一点细微改动,该枪最终于1940年被日军接受并采用,这就是100式(1940)冲锋枪。
最终型号
100式冲锋枪最终生产了3种型号:第一、二种都称为100式(1940)冲锋枪,只是在配给步兵和伞兵使用时稍有差别;第三种称为100式(1944)冲锋枪。
100式(1940)冲锋枪
两种100式(1940)冲锋枪均使用威力较小的8mm南部手枪弹。枪管镀铬,以减少枪管磨损和腐蚀。枪管套下方有圆柱状刺刀座,可安装30年式刺刀。30发双排弹匣为弧形,以便适应瓶形弹壳的8mm南部手枪弹。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弹匣插入弹匣接口中,将弹匣接口设在了枪身左侧,弹匣插入时,向前弯曲。然而这个向前弯曲的弹匣在实战中却显露出极大的弊端,尤其是在丛林作战时,弹匣经常会被树枝或藤条挂住。该枪的射速为450发/分,配有两脚架,但不能充分展开。100式冲锋枪采用固定式击针,但击针不是直接在枪机前端面加工出来的,而是由螺纹旋接在枪机上,后者加工工艺简单。此外,枪机前端面有一可活动的L形隔离条,用以在装填枪弹时盖住击针,避免早发火故障的发生,枪弹进膛后,隔离条上抬,击针可击发枪弹。瞄具由刀形准星和觇孔式照门组成,表尺射程从100m到1500m。
两种100式(1940)冲锋枪的主要区别是:步兵型为固定式木制枪托;伞兵型的机匣后上方有一个折叠式木制枪托,该枪托可以向前折叠180°,这种设计使全枪长度缩短,提高了武器的机动性能。100式冲锋枪虽然在1940年就已经批准装备,但是直到1942年底,才开始批量生产。据估计,小仓兵工厂仅仅生产了7000支步兵型100式(1940)冲锋枪,名古屋兵工厂也只生产了3000支伞兵型100式(1940)冲锋枪。
100式(1944)冲锋枪
1944年,日军最高指挥官要求士兵使用冲锋枪,于是在1944年中期,位于名古屋的Atsuta兵工厂开始生产100式冲锋枪的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型号——100式(1944)冲锋枪。为了提高冲锋枪的产量,日军决定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进,并简化加工生产工艺。相对于100式(1940)冲锋枪,100式(1944)冲锋枪在下述方面进行了改进:将复进簧加长、加粗;射速提高到800发/分,几乎是早期100式(1940)冲锋枪的两倍,虽然8mm南部手枪弹的杀伤效果较差,但是由于射速的提高,该枪的杀伤概率和杀伤效能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取消了圆柱状刺刀座,刺刀直接加挂在枪管下方;膛口制退防跳器上加工有两个孔,右边的孔是左上边孔的两倍大,以防止枪口上跳和抑制射速过高,觇孔式照门是固定的,表尺射程设定为100m;采用木制托底板,只简单地用钉子固定在枪托上;取消了L形隔离条。这一时期,各国冲锋枪生产过程中仍然广泛采用点焊工艺,如英国司登MKⅡ冲锋枪和美国M3冲锋枪,因此100式(1944)冲锋枪的准星、刺刀卡笋、弹匣座、枪管保险、复进簧导杆和扳机护圈也采用了点焊工艺。
100式(1944)冲锋枪。枪管前端加装有膛口制退防跳器、刺刀卡笋以及准星
100式(1944)冲锋枪俯视图,其弹匣向前弯曲
100式(1944)冲锋枪分解步骤如下:卸下弹匣,确认膛内无弹;向左拔出位于机匣后方、枪托左侧的弹簧销,并旋转90°,将机匣后方抬起并前推,解脱卡笋,然后使机匣与枪身分离;将位于机匣后方的复进簧导杆销上抬,向后旋转180°,用左手压住复进簧尾端,右手拔出复进簧导杆销,取下复进簧及复进簧导杆;将枪机拉至后方,可从让位槽中取出枪机,完成不完全分解;结合过程与之相反。
100式(1944)冲锋枪诞生之时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期,日本面临着严峻的物资匮乏,再加上兵工厂也处在被狂轰滥炸的危险下,所以该枪的生产只持续了一年左右,也就是1944年中期到1945年中期,产量大约为7000~8000支。有资料称,在战争后期,100式(1944)冲锋枪从来没有分发给战斗部队,而是发给了预备役部队。但事实并非如此,以美国为例,1968年,美国政府特别设立一个为期90天的特赦期,目的是让一些私有枪械合法化。一些100式(1944)冲锋枪就借此登记在案,合法化了,而这些冲锋枪就是当时参加战斗的美国老兵作为战利品保留下来的。
100式(1944)冲锋枪不完全分解
点焊技术应用在弹匣座上
100式(1944)冲锋枪枪机正面特写
100式(1944)冲锋枪机匣上的照门特写,机匣顶部刻有“100式”铭文,机匣左侧刻有名古屋兵工厂的生产序列号
100式(1944)冲锋枪上的背带环、准星和膛口制退防跳器特写
结语
总之,3种最终型号的100式冲锋枪的总数不超过30000支,而且这是日本二战中生产的惟一一种冲锋枪。相对于当时装备数量均达百万的美国M1928和M3、英国的司登、苏联的波波莎、德国的MP40等冲锋枪,这个数量可谓微乎其微。为什么日本对冲锋枪价值的认识如此迟钝,这个疑问不得而知。
值得说明的是,100式冲锋枪在美国收藏界属于十分罕见的藏品,并且军品爱好者在收藏100式冲锋枪的时候不允许收藏该枪的弹匣。因此,一个100式冲锋枪的原装弹匣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枪本身的价值。
二、mp18 斯登式冲锋枪 百式冲锋枪哪个好
MP18,百式,司登。
MP18,虽然老,但是毕竟德国造的,不会太差。
百式,别看游戏里的百式冲锋枪挺好的,但是现实中的百式冲锋枪没保险,容易走火。而且8mm的南部子弹并不好用。8mm南部手枪弹的特点是弹壳粗短、口径独特、初速低、枪口动能小,停止作用比较差。作为一种军用手枪弹来说,其性能勉强合格,与同期的其他国家手枪弹相比性能较差,而用于自卫其体积和威力又有点偏大,所以该弹在战后即被迅速淘汰。就这样的子弹作用能有多大?
但是百式再差,我觉得也比司登要好。司登是典型的便宜没好货,卡壳、走火是常事,走火没少伤到自己人。英国人挺讨厌司登的。据说,在战场上,把司登扔过去,走火都能打伤敌人。这破枪我也是醉了。
百式再差,也是一款很昂贵(百式冲锋枪成本是38步枪三倍),而且比较严谨(百式冲锋枪数量太少和日本战术思想守旧有很大关系)的武器。
三、百式冲锋枪的历史沿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工业水平比欧美列强差远了。日本陆军的轻武器十分落后,除了几种轻,重机枪外,没有自动武器,而美军、德军,英军,苏军都有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甚至连中国的国军嫡系和部分地方部队也装备了不少先进的欧洲产自动武器。日本人不甘落后,也在1935年开始研制冲锋枪,鲜为人知的百式冲锋枪便应运而生。最初,这种枪称为南部式冲锋枪,其弹夹可放置50发子弹。弹夹呈弧线形,插在枪的下面,其形状类似香蕉。随着试制工作的进展,弹匣逐渐被移至左侧面并呈水平状,这与后来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很象,这是为了卧射时更方便,这一设计方法是不多见的。该枪于1940年定型,由于时值日本神武纪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冲锋枪的名称。该枪于1941年2月起装备部队。
百式冲锋枪共分为前期型、后期型和折叠枪托型三种,产量分别是1000、1万和数百支。百式冲锋枪使用自由枪机原理,由于该枪始终处于没有保险的开膛待机状态,因此走火的危险很大。其枪机组件仿照德国MP-34冲锋枪。该枪全长约900毫米,枪管长280毫米,枪重4.2公斤,装弹量为30发,射速700发/分。
百式冲锋枪的三种型号均装有双脚架,其准星是切线型的,从50-600米之间,每50米的射程为一个刻度。后期枪身下不再装有刺刀柄,而是直接装在枪头部位,准星也变得更为简洁并予以固定,双脚架也被取消了。与此同时,弹匣也变得更加结实,当然因此也就无法与早期的冲锋枪互换弹匣。这种后期枪型也称为实战型,主要是为了使生产工序更简单。最后的折叠枪托型是将早期的枪托在冲锋枪的结构后端形成折页式,主要配备日本海军的空降部队和驻太平洋部队,关东军。
百式冲锋枪枪身外附有散热孔,还安装了刺刀。这在其他国家的冲锋枪中是很罕见的。
国际上设计冲锋枪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密集的火力给敌人以威慑,但日本陆军却对白刃战有着特别的执着,往往在战斗的最后阶段拚刺刀。所以,直到战争后期,才有一支日本海军陆战队部队装备了百式冲锋枪,还是实验性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日本不适合装备冲锋枪,这使得百式冲锋枪一直没有列为步兵标准武器。
战术思想落后的日本人认为:步枪打得比冲锋枪准,宁可保证步枪和弹药的质量(其实连这个也没有做到),也不浪费宝贵资源造冲锋枪。另外,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和日军正好相反的是苏军,苏军二战时的冲锋枪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前线的步兵几乎都放弃了步枪而改用冲锋枪。原因也很简单,苏军对德作战是靠人海战术和武器数量优势,需要不间断的用新兵补充战场损失。所以苏军士兵接受的训练时间很短,不可能去花时间练习枪法。而且对新手而言,冲锋枪要比步枪好用多了,制造过程也不那么讲究,因此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