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量的解释
智量的解释
(1).计策,计谋。元王晔《桃花女》第三折:“老夫周公昨日使了个智量,着彭祖拿那红酒去,谢了任二公,随后着媒婆去说亲。”《水浒传》第二五回:“娘子,不是我没本事,一时间没这智量。”《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媿?”(2).智慧与气度。《水浒传》引首:“这朝圣人出世……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裴晋公》:“不是矫情镇物,真是透顶光明,故曰智量,智不足,量不大。”
词语分解
智的解释智ì聪明,见识: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足智多谋。利令智昏。愚部首:日;量的解释量á确定、计测东西的多少、长短、高低、深浅、远近等的器具:量具。量杯。量筒。量角器。用计测器具或其他作为标准的东西确定、计测:计量。测量。量度。量体温。估计,揣测:估量。思量。打量。质量
二、王智量的痴迷翻译
这位孤独的老翻译家一生痴迷翻译,可出版业的“盘剥”,让他感觉“人格上很受伤”。他更生气的是自己的作品没有受到认真对待。他的座右铭是“我的诗,甘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而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
终于有出版社要为84岁的翻译家王智量出全集,他却发现,自己的好多手稿都找不到了。“找不到就找不到了吧。”他说。
只有站在他那间几无容身之地的书房中,才明白为什么会找不到。层层叠叠的衣服、旧家电和杂物堵住了书柜,连打开柜门都困难,无数经典之作的译稿就堆积在书柜深处,有的写在糊墙的报纸上,有的写在烟盒上,还有的写在卫生纸上。不少由于用圆珠笔双面书写,字迹已经模糊,经年累月,连他自己都辨认不清了。
手稿找不到,但他却能全文背诵400多个十四行诗节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他最负盛名的翻译作品,一翻就是32年。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慕尼黑参加世界比较文学大会,王智量旁边坐着一位法国巴黎的大学教授。当女教授得知王就是《奥涅金》的中文译者,立刻站起来,开始用俄文大声背诵《奥涅金》。王智量被感染,站起来同她一起背诵,背到最后,两人激动万分,紧紧拥抱在一起。
“文学是无国界的,人类的感情是无国界的。诗把人类社会上一切东西都过滤掉了,只剩下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感情。”王智量说。
他译诗的方式也很独特。每次他都必须先一遍遍大声朗读、背诵,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通过形式进入内容”。在他看来,好的翻译不仅要反映出内容,还有形式,即韵律、节奏,也就是严复所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中的“雅”,是最难达到的。“要让中国人看到西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我们有责任把这些美的东西找回来。”
1958年,《奥涅金》刚翻译到第二章,他被划为“右派”,单位里长期贴着一张大字报:他躺在棺材内,棺盖上还压了一本《奥涅金》。
上世纪50年代末,他被下放到太行山麓,每天,一边双脚交替地踩着田垄,一边和着脚下的节奏,默念四音步的诗行。“在心里把它译成中文,跟着节奏,均匀、起伏地一句句流淌出来。”夜晚,再将白天想好的诗行写在手头能找到的纸片上,比如糊墙的报纸、卫生纸、烟盒。1960年,他戴着“右派”帽子来到上海,唯一的行李就是一袋书和一包碎纸片。
由于翻译入迷,他与警察打过多次交道。上世纪60年代回上海劳动,在黄浦江边,他边扛木头边背单词,口中念念有词,引得警察跟踪;上世纪80年代,大年初一在火车上译诗,警察不知他在干什么勾当,一路监视到终点。
“不是好东西,我才不翻。”他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全凭个人的喜好。“对好的作品,我是不得不译。《奥涅金》的抒情插笔,翻起来就舒服得不得了!”
最喜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但他不翻译其在中国最著名的《父与子》,觉得“政治意味太浓”,而只翻译自己最爱的《贵族之家》和《前夜》。“从小说的韵味上说,当然是这两篇更好。”他连着用了几个形容词和副词,“非常有劲”、“我喜欢得很”、“太美了”。
不少难度高的、别人不愿翻译的作品,他却欣然接受。上世纪70年代末,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中,《死者》一篇没人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找到王智量,他通宵达旦,一周就译完了。
“我喜欢诗,但我自己不会写,所以才喜欢翻译,用别人的灵感来抒发感情。翻译的时候,就觉得它在替我说话。”王智量说。
他热爱的是翻译本身。除了手稿,已出版的作品也往往无迹可寻,上世纪80年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奥涅金》,之后重印数次,至今,他手里竟一本都没留下。
他也不记得自己每本书都拿了多少稿费,稿费全部交给妻子掌管。“我最好养了,把我喂饱就行了。”在这间有着近40年历史的狭小公寓里,最宝贵的财产就是书和画。他却对来到家里的每个人都说,你想要什么都拿走,愿意要就要,不愿意要就丢掉。
当然,普希金的油画和屠格涅夫的雕像,他是不送人的。
三、智量的意思是什么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智量”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人物的智慧与气度。在元代剧作家王晔的《桃花女》第三折中,周公采取了一个智量,利用彭祖送红酒的机会,向任二公致谢,并随后通过媒婆提亲。这里,“智量”指的是巧妙的计策和策略。
《水浒传》第二五回中提到,“智量”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被用来评价人物的能力。鲁智深的这一行为表明,即使面对困难,他也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来解决问题。
《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也有提及,“智量”不仅局限于男性,女性同样可以拥有。文章提到,尽管男性常常显得慌乱,但女性有时却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如果一个人的智慧与气度超过了女性,那么即使戴上头巾,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水浒传》的引首部分,也对“智量”进行了阐述,它赞美了一位英雄的勇猛与宽宏大量,认为他超越了古代帝王。明末冯梦龙在《智囊补·上智·裴晋公》中进一步解释了“智量”的含义,指出真正的智量不仅体现在智慧上,还体现在气度上,智慧不足则气量不大。
综上所述,“智量”一词涵盖了智慧与气度两方面的内涵,是对一个人智慧、勇气、胸怀等多方面品质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