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志里面有没有司马懿的传记

没有样,三国志的目录

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三国志司马懿传 《三国志》中有司马懿的传吗

卷二魏书二文帝纪第二

卷三魏书三明帝纪第三

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卷五魏书五后妃传第五

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

三国志司马懿传 《三国志》中有司马懿的传吗

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卷八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卷十一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卷十三魏书十三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卷十六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卷十九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

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

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卷三十四蜀书四二主妃子传第四

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

卷三十八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

卷四十八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

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卷五十吴书五妃嫔传第五

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

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卷五十三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卷五十五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卷五十六吴书十一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卷五十八吴书十三陆逊传第十三

卷五十九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卷六十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卷六十二吴书十七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卷六十三吴书十八吴范刘敦赵达传第十八

卷六十四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卷六十五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中司马是司马芝字子华,不是司马懿

二、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1、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势力减弱。孙权势力达到交州地区,刘备也乘机占有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内)的荆州江南部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已逐渐形成。

2、装病拒曹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

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

扩展资料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懿

三、《三国志》中有司马懿的传吗

没有,编撰三国志的时候是在晋朝,司马懿属于晋朝太祖。

一、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二、《晋书·宣帝纪》

《晋书·宣帝纪》,是司马懿的传记。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扩展资料: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书·宣帝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